(上接第一版)也因为有了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倾力帮助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有古明文忠诚、无私的付出,有他与村民结下的深厚情谊。“全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莫沟荣誉村民”等荣誉的背后,记载着他为帮扶莫沟村作出的突出贡献。
2015年8月,市人防办机关干部李强进驻修武县郇封镇官司桥村时,村党支部只有两名委员、没有支部书记,村委只有一名主任、没有委员,两委班子不健全,村里工作停滞不前。村里没有集体企业,没有一分钱集体收入,仅有的一条水泥路也因质量差且年久失修不成样子。地下饮用水管网老化,不能正常供水,群众怨声载道。
面对此情此景和村里党员干部疑惑的眼神,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李强深感驻村第一书记承担的责任与期盼,暗下决心:只有勇挑重担,务实重干,多办实事,才能不负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才能赢得干部群众的信赖。
李强把官司桥村当作第二故乡,吃住在村里,与驻村工作队队长李振海一起,广泛征求郇封镇党委、村里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拟订了切实可行的脱贫攻坚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通过了村、镇、县、市的审查。
两年多来,在市人防办领导和郇封镇党委的关心支持下,以李强为驻村第一书记的驻村工作队协调争取扶贫资金105万元,将26条4.5公里长的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多方筹资40万元,修通了一条1.4公里长、4.5米宽、通往村外的水泥路;协调专项资金30万元,打了一眼300米深的水井,圆了群众多年来的安全饮水梦。市人防办投资22万元,为官司桥村建了文化大院,配备了必要的设施;投资2万元,改造了村北的一座危桥;投资1万元,为村里安装了健身器材;投资2万元,建设完善了村级党建阵地;投资30余万元的村级卫生院项目、道路排水沟工程和路灯更换工作已经完成。
去年10月,听说市里派驻的第一书记要轮换,驻村第一书记李强要回去,官司桥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坐不住了,他们以村两委的名义向市人防办递交了一份申请,请求李强再在村里干上一年半载,把官司桥村的面貌彻底改变。在这份申请上,23名党员群众代表签名并按上了指印。修武县相关领导、郇封镇党委也向市人防办发出请求,让李强留下来。
领导的信任,群众的期盼,让市人防办的领导感动了,让本已决定回去的李强心动了,让瘦弱的他增添了继续留下来为官司桥村脱贫攻坚、改变面貌服务的动力。他饱含深情地说:“两年多的驻村工作丰富了我的人生,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和这里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体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官司桥村是我的第二故乡,留下来为家乡人多办点事,欣慰!”
现任市科协副主席的王峰,公选后被安排到市十大基础设施建设一线工作。对城建几乎一无所知的他通过学习恶补专业知识,创新建立了市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四项目标管理制度”“三线目标考核制度”“项目推进‘1+3分部法’”“服务性审批主体工作法”“项目工作推进提示函”5项工作制度,使中原路和东海大道建设工程的林地手续办理、失地农民社保费审核、施工图审查、用地手续组卷上报等工作节约时间70%以上,与被称为最难啃的“硬骨头”的某家企业签订正式赔偿协议仅用了不到10天时间。
“一线是最好的课堂。”王峰深有感触地说,“一线锻炼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了解了很多在机关了解不到的情况,直接掌握了很多最实际、最有效的办法。”
一线锻炼不仅是简单的“搭台子”“给梯子”,更是“压担子”“进炉子”,让干部在锤炼中成长,迅速掌握群众工作方法。
我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从中心城区穿过的城市,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建设工程除了保护总干渠水质外,还具有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绿化带工程曾被搁置8年,困难重重的绿化带征迁更是整个工程的重点和难点。
去年3月,市委、市政府再下决心,启动了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
征迁可谓“天下第一难”,我市2000多名各级征迁工作队员从群众利益出发,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不怕苦、不怕累,不退缩、不放弃,冒酷暑、战高温,加班加点,连续奋战在征迁一线。
征迁工作一开始,解放区安监局副局长毋福海便带领一支有着11名队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征迁队伍昼夜奋战,可常规性工作不能帮助他们打开工作缺口,一个月过去了,他们分包的58户征迁户一份协议也没签。
怎么打开局面?毋福海说,征迁群众不签字,是因为我们工作没做到位。于是,“草帽队”诞生了。这支烈日下、风雨里戴着草帽的队伍是流动的“搬迁队”,是脏活、累活抢着干的“服务队”。谁家要搬迁,谁家有难事,只要在门口招招手,喊一声“草帽队”,他们便二话不说,主动服务。他们常常大中午蹲在墙脚,啃着馒头,喝着矿泉水,随时等待群众的召唤。
征迁群众说,这么多天来,这些在自己家还肩不扛、手不提的小伙子晒黑了,手都磨出了老茧。将心比心,咱得支持他们啊!两个月后,“草帽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