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颖
“当贫困户不光彩,脱贫‘摘帽’才光荣。”近日,记者在温县武德镇花园头村走访时,经常听到贫困户这样的感言。
贫困群众的感言是花园头村推进高质量脱贫的有力证明。花园头村位于温县东北部,地处沁河、济水冲积平原。该村人多地少,集体经济薄弱,被定为省级贫困村,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为让贫困户尽快“摘帽”致富,村两委和扶贫干部凝心聚力谋发展,通过思想引领、典型带动、政策帮扶等方式,让贫困户得实惠、明事理,增本领、长志气,实现高质量脱贫。
12月17日,花园头村贫困户王有成在家里和妻子加工松花蛋,谈到家里近两年的改变,他对记者说:“坐等靠致不了富,勤劳才能奔小康。”
王有成家曾是村里出了名的困难户,家里生活拮据,仅靠他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对于这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干部牵挂在心,一趟趟到王有成家走访,讲解扶贫政策,鼓励他寻找适合的增收项目。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王有成申请到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加工松花蛋,很快就实现了家庭的致富增收。
王有成家的改变是花园头村在扶贫工作中对贫困户进行扶志的缩影。该村充分发挥“扶志+扶贫”的引领作用,通过设置扶志文化墙,开展扶贫政策入户宣讲等,大力倡导“脱贫不等不靠不要,致富主动敢闯敢冒”的理念,村两委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逐一研究贫困户家的实情,分析梳理致贫原因,一户一策制定帮扶措施,激发贫困户的自立自强意识,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扶贫先扶志,脱贫靠自己。“在对贫困户的帮扶中,我们实行真干真支持、多干多支持、大干大支持,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花园头村党支部书记程国民说。
了解到贫困户王立红有种植蔬菜的意愿,驻村第一书记帮他申请到扶贫小额贷款。可王立红因缺乏种植技术,导致蔬菜长势差、产量低、销路难。扶贫干部第一时间帮他联系免费培训机构,为他提供长期的技术指导。如今,王立红不仅成为村里的种菜能手,还带动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一起发展蔬菜种植,实现增收。
“俺在小文的车间打工,不出村每天就能挣70多块钱,生活一下子宽裕不少。”在该村脱贫户王小文家的鞋业加工作坊,村民慕会琴高兴地说。记者看到,这个加工作坊里整齐地摆放着一排轧鞋帮机器,10多名工人都在忙着手里的活儿。
作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小文在扶贫干部的介绍下,到鞋业加工厂学习了制鞋工艺,之后贷款在家中开起了鞋业加工作坊,实现家庭年纯收入5万元,2016年实现脱贫“摘帽”。王小文致富后不忘乡亲,不仅免费教村民学习制鞋工艺,还安排村里的贫困户到自家的鞋业加工作坊就业,带动其实现增收。
在激发贫困群众自主创业的同时,该村还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整村高质量脱贫的关键。该村积极争取了161万元的河南省农村集体经济试点资金项目,注册成立温县花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亩,从事“四大怀药”、红薯等种植和产品深加工。贫困户不仅能参加合作社当上股东,定期分红,还能在这里打零工实现就业。今年,该合作社收获红薯淀粉1.3万公斤、菊花5吨、山药苗1.5万公斤、地黄10万公斤,预计年收入近50万元。
扶贫工作重在扶心。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花园头村狠下了一番“绣花”功夫,从根上扶贫,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这样的高质量脱贫赢得了民心。目前,该村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实现脱贫41户199人,其中自主创业脱贫8户,转移就业脱贫33户。更让村民振奋的是,今年年底该村将实现整村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