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公平,你来得正好,快看看这机器咋啦?”12月6日上午,沁阳市王召乡南住村村民刘公平一走进自己经营的扶贫车间,正在忙活的工友就向他请教着。
今年48岁的刘公平几年前妻子去世,他因照顾家里,无法外出务工,和儿子两人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6月,王召乡和沁阳市扶贫办争取到省里的缝纫加工扶贫项目。经过物色和考量,由村里向刘公平推荐了这个项目。“在家门口创业很方便,还能带动乡亲们增收。”作为党员和村民小组组长,刘公平承担起了这个项目。当年年底,益民鞋帮加工车间成立。其中,财政拨付16.7万元,个人筹资5万元。
“别看这小小的鞋帮,工序可复杂哩,得有八九道程序!”刘公平指着做好的鞋帮成品介绍。
“在家没事,我每天都来这儿做活。”正在轧鞋边的70多岁的村民张国琴说。据她介绍,来这里做活的大多是上年纪的家庭妇女,她们在带孩子、做家务之余,做点计件活。每月收入少则能挣几百元,多则1000多元。
据该村住村第一书记石万清介绍,该车间运转一年来,已吸纳该村1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今年9月份刚刚分红,每户分得收益430元。每户预计年增收3000元。
现在,刘公平一家已光荣脱贫。近日,他还被评为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门口务工真好,兼顾庄稼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脱贫”。走在南住村街头,脱贫标语振奋人心。这个曾经的贫困村,正大步走在脱贫路上。据石万清介绍,今年年底,该村将实现整村脱贫。(贺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