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非遗项目“点睛”乡村振兴
与古人对话 和文化同行
沁阳神农黑陶穿上“彩色衣裳”
市博物馆展示焦作金色名片
我市举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暨红色经典诗歌朗诵会
烟标里的小趣事
焦作百姓文化超市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 年12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非遗项目“点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王玮萱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让焦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项目助力乡村振兴,这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负责人聂昆正在研究的课题。她说,乡村振兴需要非遗项目。非遗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则是非遗项目新时代发展的突破口。

  据统计,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非遗项目70项,市级非遗项目172项,县级非遗项目411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39人,非遗项目各项保护工作位居全省前列。

  然而,如何厚植新时代沃土,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遗项目呢?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让我市非遗项目迎来了历史机遇,并已初显成效。

  绞胎瓷烧制技艺,是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是绞胎瓷原产地,而在2002年以前,这里尚没有绞胎瓷生产企业。2002年以后,随着焦作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的入驻,一批绞胎瓷企业也入驻到这里。目前,当阳峪村已有绞胎瓷生产企业10余家。此外,发展近20年来,焦作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已培养100余名技师,投身乡村振兴计划中。

  国家级非遗项目绞胎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焦作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战柱介绍,进入21世纪后,焦作绞胎瓷生产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步壮大,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当下,修武县政府正以当阳峪村为核心,引入投资十几个亿的当阳峪陶瓷小镇项目,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瓷都”品牌。

  柴战柱感慨道:“可以试想一下,原本荒凉的山村,即将通过绞胎瓷产业复兴计划,蜕变成一个传统文化产业兴旺、现代旅游服务业发达的繁荣村庄。所以,我们应当在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的过程中,将非遗项目放大,再放大。”

  无独有偶。在博爱县,清化竹编技艺正在乡村振兴计划中被“放大”。

  博爱县许良镇于庄村近靠丹河,风景秀美,是博爱县重点打造的民宿项目。近两年来,清化竹编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崔凯杰正带领他的团队,运用“民宿+传统竹编技艺”的发展模式,让清化竹编技艺在这里扎下了根。

  据了解,2017年,崔凯杰带领团队在于庄村种下了近1万棵竹子。2018年,崔凯杰在这里设立“竹邬郡”工作室,当年又栽种2万棵竹子。他计划将于庄村打造成“户户有人编竹器,处处游人讨竹编”的竹艺小镇。

  原本不懂种竹、不会竹编的于庄村,在崔凯杰团队的带动下,如今成了远近皆知的竹编生产基地。为加快生产,崔凯杰团队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让于庄村村民参与原材料生产,而后将原材料分配至各村竹编艺人手中。崔凯杰高兴地说:“现在发簪、胸针、项链等清化竹编产品已销至美国,深受大众喜爱。”

  有了清化竹编传统手工艺的加入,于庄村的民宿产品也丰富了起来,吸引了更多游客。据了解,2017年,于庄村夏季吸引游客2000余人。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翻倍。

  采访时,记者还了解到沁阳市山王庄镇盆窑村黑陶的发展情况。2009年,盆窑村黑陶制作技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在沁阳市政府的支持下,盆窑村黑陶制作产业逐步发展,已成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盆窑村以传承人为首,做好“传、帮、带”,使得盆窑村由原来的三四家黑陶生产户,变作现在的40余家黑陶生产户,黑陶生产在盆窑村已遍地开花。随着沁阳市委、市政府打造黑陶小镇建设步伐的加快,现在的盆窑村已建设成为拥有黑陶生产工艺展厅1座、生产窑洞15个且可供游人参观的黑陶小镇。

  事实上,放眼全国,在乡村振兴计划中,大力发展非遗项目,让非遗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并已有多个成功案例。通过非遗项目,乡村群众得到真金白银,非遗项目也得到了最佳的传承与保护。

  同时,记者也了解到,国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这其中就包含非遗传承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云南建水紫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田静就带来了一个关于加大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非遗传习相关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的提案,建议国家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非遗传习的建设,选择有较强市场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构建“非遗项目+保护+技艺传承+传习普及+产业转化”的合理发展结构,辐射带动更多人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非遗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在我市已有成果。已迈出第一步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同的感受是:“优秀的非遗项目,只有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找到保护与传承的最佳途径。”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