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学许昌、远学扬州”到“学深杭、促创新”,再到“学成都佛山、促转型发展”,找坐标、寻路径、定方略;从驻村帮扶到“结、访、解、帮”,再到“草帽队”“四城联创”,走基层、解民忧、转作风、惠民生……
回顾两年来的历程,无论是环保治理、精准脱贫、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还是北山生态治理、棚户区改造、“四城联创”,一个个火热“战场”,一场场攻坚“战役”,一件件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一项项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都在一线各级干部的积极作为、担当碰硬、大干苦干、实干巧干中顺利完成。焦作,正在转变理念,转变作风,改变生态,改变形象,正脚步铿锵、豪迈地走在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路上。
记者了解到,在实施“一线锻炼工作法”的基础上,我市充分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激励鞭策作用,以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三评”的相关要求和部分县(市)区“民心导向评议”“三票评议”“一述三评两公开”等评议经验,一改过去单一的会议式评比方式,采取(第三方)调查评议、网络评议和现场述职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在全市各级各单位和广大基层党组织、党员中开展了以“评班子、评组织、评党员”为主要内容的“三评”工作,每半年开展一次。2016年下半年以来,全市31家市直单位、7500多个党支部和21万余名党员干部接受评议,其中一次评议,群众浏览网页人数达56万人次,46万人参与网络投票,在全市营造了比学赶超、担当作为的浓厚氛围,提振了士气,凝聚了合力,传导了压力,激发了动力。
出台容错纠错和正向激励机制,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在全省率先设立总奖金500万元的改革创新奖,为改革者撑腰、为创新者鼓劲、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鼓励干部履职尽责、创新创业、勇挑重担,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鲜明的用人导向,完善的激励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担当作为的热情。2016年9月,我市将北部山区生态治理作为锤炼干部作风、强化担当精神和正风肃纪的突破口,仅用40天时间,就取缔非法采矿点413个、非法矿产品经营加工点1028个,关闭到期非煤矿山企业63家,斩断了利益链,打掉了“保护伞”,根治了多年顽疾。
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征迁因多种原因搁置8年之久,社会普遍关注、群众反映强烈,成为检验党委、政府是否担当作为的焦点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抽调公选和后备干部到征迁一线开展集中征迁攻坚战,仅用4个月时间,就动迁群众4008户1.8万人,拆除房屋176万平方米,签约率、搬空率、拆除率达到“三个百分之百”,实现了和谐征迁,铸就了“忠诚担当、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南水北调焦作精神,获得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实施绿化带工程,可为焦作城区新增近2300亩绿地,形成贯穿焦作城区东西的生态廊道,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我市各级干部齐心协力,用不到5个月时间,高质量建设6条220公里的绿色廊道,新栽植苗木176.8万株,绿化面积1.8万亩,整体路域环境明显改观。用1个月时间,开展“污染围城”集中整治,垃圾、废品、堆料和“土小”企业围城问题一起解决。
“两年间,焦作发生的可喜变化,是广大干部群众用心用脑用力、苦干实干巧干干出来的。”市委书记王小平说。
从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召,到省委书记王国生强调“抓紧每一天,干好每件事”,再到焦作叫响“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口号,两年来,怀川大地始终洋溢着“干”的热情,充满着“干”的正能量,也展现出了“干”的成果:
2017年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我市位于郑州、洛阳和许昌之后,居第四位。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的总量和增幅,10年来首次同时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河南工业发展报告蓝皮书(2018)》对全省区域工业规模竞争力、结构转换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焦作市均居全省第四位。
改革创新成果丰硕。我市在全省首家设立改革创新奖和企业创新发展奖,“两定制兜底线”健康扶贫新模式受到国务院医改办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我市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国企改革攻坚战先进市,行政审批、财政等领域的改革也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我市实现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覆盖,成为全省第一批全民健身示范市,“百姓文化超市”被列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文化部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项目,我市区域文化竞争力排名全省第三。
和谐局面不断巩固。平安焦作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力推进,“三调对接、四级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在全省推广,去年平安建设绩效居全省第四位、群众安全感居全省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