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吃饭了吗?” “从上次献血到现在,这期间有没有做过手术?” “近期有没有感冒、发烧、拉肚子或者打疫苗、吃药?” 12月24日10时左右,记者在市人民路与塔南路交叉口东北角的爱心献血屋见到了正在接受护士例行询问的沈可乐。 沈可乐今年52岁,当天是他第十次参加无偿献血。“我是O型血,前几天收到了市中心血站发来的短信,说是血库急需O型血,这两天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就赶忙过来了。”沈可乐笑着说。 原来,沈可乐从事电工工作,最近这几年经常在外地打工,前两天刚从驻马店回来。沈可乐表示,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在外地奔波,所以就不能保证每半年献一次血。即便是这样,沈可乐始终把献血的事情放在心上,只要出差回来,身体和时间条件允许,他就一定会来参加无偿献血。 谈及第一次献血的经历,沈可乐表示,2008年汶川发生了地震,当得知身边有好几位朋友都参加了无偿献血,奉献出一分爱心时,沈可乐也随即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在东方红广场的爱心献血屋进行了第一次无偿献血。“参加无偿献血,不仅对自己身体有益,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到那些需要救助的人,我觉得很有意义。”沈可乐说。 在参加无偿献血的过程中,令沈可乐最自豪的事就是收到市中心血站发来的“您捐献的血液已用于临床”的短信。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自己坚持参加无偿献血之外,沈可乐还经常呼吁身边的亲朋好友参加无偿献血。在他的鼓励下,他的爱人吴海珍也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目前,已经参加了5次无偿献血。 “您会坚持参加无偿献血吗?”记者问。 “当然了,无偿献血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只要年龄符合、身体条件允许,我一定会坚持下去的,为社会奉献一己之力,传递正能量。”沈可乐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翟倩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