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静
推进脱贫攻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当前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温县武德镇镇亢村2014年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2015年9月,亢村成为焦作市教育局“四帮四扶”对口单位。
近年来,在市教育局党组和县委县政府、镇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教育局驻村工作队和亢村党支部以加强基层党建、推进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大力开展了“五扶”活动,通过“扶组织”“扶智力”“扶志气”“扶治理”“扶项目”,使亢村的党组织建设、教育提升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变化。
亢村有789户3355人,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7户774人,党员98人,党组织力量有待加强,全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来源主要为土地流转。
“以党建引领,建强组织、配强班子、严格管理制度、激发内生动力是亢村脱贫的前提和基础。”市教育局驻亢村第一书记张超峰说。
“扶组织”就是要加强阵地建设。市教育局筹资37万元对该村村委会大院进行了修缮,配齐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建成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可提供六大类22项便民服务,2018年为1500余人提供了一站式服务。
同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讲好新思想,宣传新政策。开展“三培养”,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农村后备干部。
扶贫必扶智,改善该村教学条件,提升教育水平,是“扶智力”的重要内容。
市教育局投入资金75万元,新建亢村幼儿园、小学运动场,为亢村小学安装“班班通”和“同步课堂”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设备,为学生配备平板电脑,并协调焦作市实验小学与亢村小学开展常态化帮扶教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强化资助帮扶。2018年,市教育局投资18万元开展贫困学生资助活动,共资助147人,实施“雨露计划”职教补助16人、技能培训补助10人,为亢村考入温县一中、二本以上院校的学生提供助学奖励3.6万元。
强化技能培训。围绕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就业需要,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6次,培训贫困户、村民120多人次,使贫困群众成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
“扶贫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要‘扶志气’,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的信心,让他们拥有干事创业的决心和勇气。”张超峰说。
“扶志气”从对贫困户进行思想教育抓起,市教育局专门印制扶贫政策宣传手册1000余册,建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讲理论、讲政策、讲先进、讲技术,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先后培训党员群众1300多人次。
发挥榜样带动作用,坚持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教育引导,选树了王有才、王三江、王红联等一批立足自身实现脱贫的奋进典型和带动他人共同脱贫的奉献典型,形成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
“扶治理”就是通过“抓自治”“抓法治”和“抓德治”来打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抓自治”就是积极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强“三资”清查管理,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务村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抓法治”就是依托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聚焦群众深恶痛绝的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组织开展严打整治,促进社会治安秩序根本好转。
“抓德治”就是以群众文化自乐班为载体,依托文艺演出队,弘扬道德模范精神,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扬正气、树清风”。
“扶贫不仅要扶知识、扶技能,还要找对脱贫的思路和项目,只有拓展亢村的现有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彻底拔掉穷根。”市教育局驻村工作队队员崔杰说。
“扶项目”就是通过“天”“地”“人”的优势资源和条件,大力实施扶贫项目,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通过“天”的有利条件,实施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筹资80万元建成123KW集中光伏发电站,预计年发电15万千瓦时,收益13万元左右。80户入股贫困群众每户每年增收1200元以上,目前已经分红1000元。
利用优越的“地”资源,实施生态观光扶贫项目。争取资金161万元建设生态观光采摘园,一期工程建成可带动15~20个贫困户实现增收。目前,该项目7个大棚种植的黄瓜、西红柿、甜瓜、辣椒已经实现销售收入10多万元。
紧靠“人”的传统技术,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帮助亢村醋厂新建厂区3000平方米,改造提升传统工艺,积极开发怀药醋、保健醋等新产品,安置贫困人口就业5户6人。
“按照扶贫工作的相关要求,下一步,市教育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基层组织,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脱贫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市教育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