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军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2018年11月17日,一曲清新欢快的二胡独奏《小星星》,配着稚嫩的歌声从博爱县磨头镇东马村村委会的文化活动中心传了出来。这是该村12岁的学生张鑫磊正在自拉自唱,他的指导老师、市文化馆二胡演奏家张卫亚在一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去年暑假期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派出市文化馆两名艺术教师到东马村,义务为该村40多个孩子培训绘画和二胡。经过为期两个月的培训,这些孩子能够演奏多首完整的曲子,画出一幅幅像模像样的山水画。“这么短时间能学这么多东西,感谢驻村工作队,你们是真帮真扶!”看着孙女王昭懿的绘画水平一天天进步,该村70多岁的王常明老人不由对驻村工作队竖起了大拇指。
这是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驻东马村工作队在东马村实施文化帮扶的一个缩影。该局驻东马村第一书记齐文举告诉记者,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推进文化扶贫,不断丰富贫困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是要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
改变从2015年10月开始。作为省级贫困村的东马村成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帮扶村。该局通过派驻驻村工作队的形式,与村两委紧密配合,在结对帮扶村民产业致富的基础上,多方筹措资金,强力实施惠民工程。由原任驻村第一书记王广宇主持修建的环村公路被村民赞誉为“广宇”路,由现任驻村第一书记齐文举主持建造的地下排水管网被称为“文举”网。
同时,驻村工作队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文化扶贫力度。文化扶贫首先要有阵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筹措资金完成了东马村党群服务中心、“七个一”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包括文化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广场、文化大舞台、党建宣传墙、文化活动器材、广播器材、体育设施器材。如今,该村文化服务中心设施齐全,图书室窗明几净,农业科技、健康养生和文学名著等各类书籍应有尽有。
为改变当地一些贫困户“蹲墙根、晒太阳、一味伸手要补助”的现象,驻村工作队发挥文化部门优势,大力开展送戏曲、送文化下乡活动,把形式多样的节目送到村里,突出宣传党的政策,介绍脱贫致富经验,激励村民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
“村里几十年都没有唱过大戏,自从工作队来村里后,村里就变得热闹了,市豫剧院和各文艺演出单位三天两头来村里演戏、表演文艺节目,许多老年人还把亲戚请来看戏。”东马村妇女干部杨秋香说,村里有支舞蹈队,工作队找了市文化馆的舞蹈教师对村里的文艺骨干进行培训,为村里的舞蹈队员配发了服装。
赵存星是东马村村民,家里的田地种着白菜、豆角、苦瓜,平时没事就爱去图书室看种植蔬菜的书。“现在,村里都是水泥路,路灯明亮,文化服务中心里面样样东西都有,村民可以来这里开会、跳广场舞、打球、看书,还可以邀请亲朋好友来看戏。”赵存星感慨地说,“生活跟过去比真是两重天啊!”
该村大学生郭梦迪和8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家中贫困。驻村工作队尽心尽力帮扶,解决她家住房问题,又凑钱给她当生活费,了解到小姑娘喜爱琵琶,还专门安排她到市文化馆实习,提升她的艺术水平。去年,郭梦迪通过专升本考试,考入周口市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专业。驻村工作队又多方筹资,解决了郭梦迪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
精准扶贫,要扶物质,更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冯福平告诉记者,文化扶贫,我们突出的是扶志加扶智,建设好农民文化乐园,送文化下乡,并选聘文化志愿者,组织村里的舞蹈队、民乐队,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激励和引导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如今,东马村文化扶贫的效果逐渐显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通过结对帮扶,给东马村送大戏、扶产业、惠民生、搭平台、美环境,昔日贫困落后的东马村村民变富了,文化生活丰富了,村容村貌也变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