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龙卿 史文生
这里,声、电、光、影相互交错,用高科技手段展示了焦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勾勒出一幅宏伟壮观的山水宜居城市的生态蓝图;
这里,精、特、美、真浑然交织,用多元化方式立体呈现出“太极故里,山水焦作”的风貌,绘就出一轴浓缩生态活力与魅力的全新画卷。
这里就是市城乡规划展览馆。
2018年12月25日,本报《党报有约》栏目组邀请部分热心市民组成“市民观察团”,对市城乡规划展览馆进行了探访。
浓浓的山阳味
市城乡规划展览馆位于市人民路路北的人民广场西侧,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艺术浮雕墙,它以“太极故里,山水焦作”为主题,以“大铜马”来表现焦作的腾飞精神,以巍巍太行山、滔滔黄河水来体现焦作位于山之南、水之北的独特地理位置。这里既有以云台山水为代表的山水景观,又有妙乐寺等历史文化古迹,还有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现代城市的建筑成就。
“市民观察团”成员随后来到印象焦作展区,顿时感受到浓浓的山阳味。
“这里采用了高科技手段,为您展示的是360度全息影像,给您焦作的第一印象,让您了解焦作概况、焦作特色和焦作精神。您在四面都可以观看到相同的场景。”在市城乡规划展示馆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市民观察团”成员观看太极拳、龙源湖公园360度全息影像。大家非常兴奋,用相机和手机拍个不停。
进入历史沿革展区,大家看到了陶仓楼、嘉应观、百家岩寺塔等焦作地区国家级文物和保护单位的模型。
听着关于焦作历史名人的介绍,看着焦作明清时期到近现代的建筑模型,“市民观察团”成员王海忠深有感触地说:“在这片富饶的怀川大地上,产生了一批批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与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如狂放不羁的‘竹林七贤’、东汉末年的司马懿、‘百代文宗’韩愈、‘凌云诗才’李商隐、‘布衣王子’朱载堉等,他们在成就国家大事和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
让人大开眼界的展示
探访中了解到,市城乡规划展览馆布展面积2000平方米,分为印象焦作、地理优势、历史沿革、时空隧道、总体规划、自驾游、电子书、产业规划、中心城区大沙盘、重点工程、未来影院、招商平台等17个展区,通过声、光、电等高新技术,集中展示焦作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状况,对焦作的区位优势、悠久历史、行政区划等进行了详尽的展现。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市民观察团”成员参观了展览馆的核心展区,穿越了象征焦作市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变化的时空隧道。
规划引领城市方向,规划构筑美好未来,每一个规划的制订都是开辟新的蓝图。焦作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规划。在一面液晶显示屏上,演示的是焦作1956年建市至今,先后编制或修编的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及六县(市)总体规划,分别为1957年总体规划、1979年规划、1995规划和2008至2020年总体规划。
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期限为2008年至2020年。按照2012年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的《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要求,焦作市将建设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辐射力、更具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城市、国际旅游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
在VR自驾游虚拟体验区,参观者可以骑上单车,穿梭在焦作新老城区,感受环保、感受绿色焦作,体验单车自驾游的快乐。
在总规沙盘展区,焦作市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的美好未来一览无余。
见证历史,憧憬未来
城乡规划对于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探访活动让“市民观察团”成员大开眼界、感慨颇多,大家纷纷对我市的发展建言献策。
“这次探访,深入了解了焦作的历史,观看了焦作的城市规划模型,看了焦作水系系统、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规划等一系列规划项目,这些山水田园式的概念性规划看上去真的很细致,完全体现了焦作城市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我感到十分高兴。希望城乡规划展览馆调整开放时间,方便市民节假日参观。”“市民观察团”成员白希军说。
“真没发现自己所在的城市这么美。通过参观,我被焦作的历史和未来所深深震撼,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同时也为自己能够生活在焦作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而感到自豪。应该加强宣传,让更多的市民知道这里,来这里参观,特别是要组织学生来这里参观,增加他们对焦作的了解,激发他们为焦作更出彩、出重彩而努力学习、发奋工作。”“市民观察团”成员张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