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丨社情民意 上一版3
盼 雪
仰望初雪
故乡的月
南乡子 观南水北调长渠穿城焦作
灯照出行路 情暖村民心
图片新闻
精准培训在鑫合
一直没选对,这样的牛奶才算“鲜”!
文化扶贫真提气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 年1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的月
□李大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自从家里发生变故后,身居海峡彼岸的姑母、姑丈遂成为李家门内离我们最近、最亲的长辈。月是中秋圆。再有几天,便是姑母和姑丈、表妹三人来家省亲满一年的纪念日。满打满算,姑母与我也只有两次晤面的宝贵时光。

  第一次晤面,是1993年初春,那年姑母34岁,我27岁。为了参加祖父去世“三七”的仪式,她与姑丈和小儿子胡瀚元一道返乡祭拜,弟弟去新郑机场接机。姑母首次踏上家乡的故土,既陌生,又亲切。春寒料峭,一直生活在南方的姑母、姑丈等,要面对难以承受之冻,无以忍耐之艰。地处豫北,条件落后的家里,尽管奶奶、父母等竭尽全力,为姑母取暖、起居等方面给予关心、照顾,但极寒、极差的环境,仍不能改善一二。在家乡相聚的三四天时间里,姑母与我们一道拜谒先辈,缅怀祖父,家长里短,谈前论后,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短暂相聚,姑母慈祥、亲和、文雅、干练的印象,让我一见如故,崇尚有加。

  第二次晤面,是在去年9月23日,这一年姑母58岁,我51岁。受家乡盛邀,她与姑丈、女儿胡君玮返乡省亲。这一次,我们姊妹四人及长辈亲人,提前精心准备,认真筹谋。从接机时的热烈到接待时的热诚,直至欢送时的热情,使姑母、姑丈、表妹深感家乡的巨变、亲人的厚意。在姑母走乡入户,游览古都,感受山水,触摸文化,领略中原文化,增强了与家乡血浓于水的恩情。欢声、笑语、幽默、畅叙,充盈着短短六天暖暖的历程,在依依不舍中,姑母、姑丈与我们倾情道别。

  姑母与父亲仅兄弟姊妹二人,父亲大她14岁,但他们只是在1993年那次晤过唯一一次面。母亲在2006年患病后,曾铭心思念其唯一的妹妹。我的弟弟和两个妹妹因曾经看望过姑姑,而比我多见姑姑一面。

  2017年春,在弟弟的牵线下,我们家建立了一个“姑侄一家亲”微信圈。现代化的通信,终于划破了时空和代际,将我们手足相连,亲情穿越。一向儒雅、谦逊、活泼、聪慧的姑母,从不以长者自居,竟雷打不动地每天早早就拨动心弦,给我们奉送经过她精选的图文并茂的“早安愉快”等短信息,使我们这些晚辈无不动容欣喜,共同勉励,迎接一天感恩纷呈的希冀。有时我们也会在圈里互晒一些曾经的老照片,温习一番往日的亲情。会发几张工作、生活的画面,展示各自的精神风采;会偶谈即兴的所思所感,聊以引起大家的共鸣和点赞。男女老幼,姑侄两代,天南海北,民主和谐,其乐融融,难舍难分。

  上半年时,我谨代表家里向姑母呈上郑重邀约:敬请姑母等一行今年再度返乡。姑母感谢之余,却以怕麻烦家里太多而婉拒。

  其实,我们想说,姑母,悠悠天宇旷,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这儿就是您自己的家,我们就是您的至亲。切切故乡情,返家的路没有那么的漫长,不需邀约,我们无时不在期待您的归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