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争做党员的领头雁、群众的贴心人
市领导到市委党校 调研落实“两个责任”情况
对市区五个工地进行突击检查
“老坚决”盼条下山路
激活活力因子
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 年1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居住深山20年,植树造林18万棵,怎奈林果难出山——
“老坚决”盼条下山路
本报记者 刘金元 孙国利 摄影报道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①
  ②
  ③
  ④
 
   

  梨花开了,梨子熟了。数以万计的人走进商丘市宁陵县一望无际的梨园,都会在一座坟前伫立。斑驳的墓碑上,刻着新华社老社长穆青亲撰的碑文:长眠在这里的是一位普通农民,他叫潘从正,人称“老坚决”。“老坚决”半个世纪培育苗圃,植树造林……

  在咱焦作,也有这样一位“老坚决”,他叫宰银根。

  修武县云台山镇龙门村地处深山区,山连山,岭连岭,由于退耕还林,无人看管。

  1999年冬,龙门村一位爱林心切的老农跑到山下,找到边庄村的宰银根,鼓励他承包3100亩荒山。原本就对大山情有独钟的宰银根慨然应允,与龙门村村委会签订40年的3100亩荒山承包合同,誓言让荒山披绿装。

  说了算,定了干。宰银根与爱人一头扎进深山简陋房,整日与大山相伴,过起了缺水少电的生活。强健似牛的宰银根,用他那使不完的劲,每天爬坡下沟挖坑不止。如此挖坑栽树,宰银根很快就花光了自己的百十万元积蓄。最难之时,他每天仅有3元生活费。为种树,亲朋好友说他是“神经病”,和他断了来往。与其相濡以沫的爱人,一气之下和他离了婚。生活的艰辛,没能吓倒“老坚决”宰银根。他依然早出晚归,挖坑不止,植树不停。

  1月5日,记者爬上宰银根的进山“专车”——一辆破旧的机动三轮车,向山中进发。机动三轮车在山路上剧烈颠簸,速度比步行快不了多少。记者实在忍受不了颠簸之苦,决定步行进山。足足走了5公里后,记者眼前出现一座石头房,宰银根说这就是他的家。走进昏暗的石头房,记者见到一张桌、一张床、一口锅、三个碗、五把挂面,这就是“老坚决”宰银根在山里简陋的家。

  高大的树干,是他坚实的身影;雪白的梨花,是他高洁的灵魂;林涛阵阵,是他爽朗的笑声。宰银根说:“在山里20年,我过着野人般的生活,见到的动物比见到的人还多,经常是人在屋里睡,豹子门外蹲。起初我也很害怕,但时间一长就习惯了,剩饭剩菜放屋外专门给动物吃。”

  沿着羊肠小道,记者跟随宰银根爬上鸡冠山高高的山顶,他指着东边连绵的山峦说:“这五六个山头都是我承包的,原来山上的村民搬下山后,梯田都荒芜了。我把土地整理出来,栽上果树,培育杨树苗和桐树苗。”

  挖坑不停,造林不止。20年时间,宰银根栽下杨树8万多棵、泡桐树5000多棵、核桃树5000多棵、柿子树6000多棵、香椿树3万多棵,加上其他树种,总计18万棵,成活率在90%以上。如今,大多数果树已经挂果,每到秋天,望着一堆堆核桃、柿子烂在山里运不出去,宰银根心如刀割。他对记者说:“我本来想靠卖核桃、柿子等慢慢还清外欠的树苗钱和雇工钱,没想到因为没路,这些东西都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山里。我盼星星盼月亮,真盼望有一条像样的出山路呀!虽然到目前为止,植树造林没有给我带来多少回报,但我不会放弃我的梦想,一定要让荒山变成金山银山,造福子孙后代。”

  图① 宰银根在修剪果树。

  图② 没有路,宰银根的机动三轮车只能通过布满鹅卵石的干河床进山、出山。

  图③ 山里缺水,宰银根的生活用水是走很远提回的山泉水。

  图④ 宰银根在挖树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