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在洛阳修建乾元殿,以供自己巡游时下榻。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讲了四条理由,劝谏他不要重蹈历代王朝灭亡的覆辙,特别是国家初建,应当体恤民力,而不是劳民伤财。唐太宗认真考虑后,决定叫停这项工程。贞观六年,突厥已告平定,远方外族前来进贡,谷物连年丰收。一些地方长官多次请求举行封禅大典,臣下们也纷纷歌功颂德,认为“时机不可错过,天意不可违抗”,只有魏征认为不行。唐太宗说:“我的功业难道还不高吗?德行不够厚吗?全国还没有安定吗?远方外族还没有仰慕吗?象征吉祥的事物还没出现吗?谷物还没丰收吗?”魏征回答:“你说的都存在。”唐太宗质问道:“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封禅?”魏征说:“陛下功高了,但百姓还没有思念您对他们的好处。德行厚了,但恩泽还没有普及。全国安定了,但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办大事。远方外族仰慕了,但还没有更多的财物来供应他们的需求。符瑞虽已出现,但法网还不太严密。连年丰收,但仓廪还不充实。这就是我所认为不该封禅的道理。唐太宗说魏征讲得很好,于是停止封禅。还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后回到内宫,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唐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后,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唐太宗听后满腔怒火顿时被熄灭了。
赏谏似酬。唐太宗对大臣的谏议按质论价,有谏必赏,不惜花大本钱买意见,并且赏赐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仅以魏征为例。第一是升官职。魏征性情刚直,唐初担任太子李建成的洗马,曾多次劝李建成除去唐太宗。唐太宗即位后召见魏征并当面斥责,魏征不卑不亢地说:“太子当初如果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唐太宗听此,异常敬重,提任他为谏议大夫。魏征也庆幸遇到了明君,竭力进谏。唐太宗曾对魏征说:“你所劝谏我的,前后共有200多件事,都很符合我的心意。”后来,又多次升迁魏征的职务,很快提升为秘书监,并参与朝政。第二是赏绢帛。唐太宗对魏征几乎每谏必赏,粗略统计了一下,光《贞观政要》记载,就赏了十多次绢帛,有一次因为越王贞的事,就赏赐给魏征1000匹绢。第三是赐佩刀。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因为皂孙诞生而设宴招待公卿。唐太宗非常高兴,对侍从的大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扫平天下,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之后,对我竭尽心力,提出忠正的意见,成就我丰功伟业而被天下人所一直称道的,那就只有魏征了。”于是亲自解下佩刀来赐给二人。第四是绘图像。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自倡议建了一个凌烟阁,把魏征等24名功臣的画像绘在凌烟阁内,唐太宗亲自为之作赞。第五是书碑铭。魏征病逝,唐太宗亲自到他家哭悼,追赠为司空,谥号文贞,还在碑石上撰写碑文,并对左右大臣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我过去常常注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谨防自己犯错误。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虚心纳谏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毛泽东曾经说过:“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了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中央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深入山区看“真贫”,听农民说“恼火事”,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历史优秀传统的影子。但在一些地方,个别“一把手”独断专行,搞“一言堂”,搞“家长制”,使党内民主遭到严重破坏,这既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也容易使党的事业遭受损失。唐太宗尽管是一位封建帝王,尽管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家天下”,但在察纳雅言方面,他应成为当代领导干部的一面镜子。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