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大会1月16日审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连日来,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各团小组审议会上获悉,本市多区建立了非遗传习所等机构展示传承。
(据《北京青年报》)
显然,传习所是非遗传承的平台,而传承性是非遗保护的关键。没有传承,也就没有保护。毋庸讳言,现在,年轻一代对于非遗大多知者寥寥,非遗也因此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因此,传承和发展非遗,首先要让年轻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进而增长对非遗的兴趣乃至热爱非遗,甚至醉心、潜心于非遗,而这正是非遗保护不可或缺的前提,而传习所就相当于给非遗传承人一个固定的空间,免费开放学习,从而鼓励老百姓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来。
固然,历经时移世易,尤其是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化以及城市化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审美观念已然发生巨大变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非遗与我们渐行渐远,很多濒临绝境。但另一方面,非遗能延续至今,毕竟有着存在的合理性。非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如今依然有着极大的魅力,许多非遗看似已落伍于时代,但对于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非遗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许多年轻人追求时尚,但是也不排斥传统。现在,非遗与年轻人脱节,只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因此,与其说是年轻人漠视非遗,不如说是非遗没有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也因此,传习所这样一个让市民零距离接触非遗的场所,也迎合了现实的需求。
现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都有非遗表演和展示,也激起了市民对非遗的热情。显然,这样的展示还应该常态化,只有让“非遗热”保持持久的温度,才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一个长年开放的传习所,其功能不仅在于展示,更在于传习,这对认识非遗,乃至非遗传承,显然不可或缺。
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是守护精神家园。显然,这应是政府主导的公益事业,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非遗传习所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开展项目传承、创作与交流学习活动提供便利场所,也将为非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设立非遗传习所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