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马村,阳光灿烂、生机盎然。放眼街道村屯,光伏产业、特色产业正在向规模化发展,扶贫车间产品供不应求,金融、企业、贫困户捆绑受益,各级干部驻村帮扶成效显著,一间间土房、危宅变身为整齐划一的砖瓦房……眼下,精准扶贫的种子正在马村的各个角落焕发勃勃生机,该区正迈着铿锵的脚步,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截至2018年年底,该区实现891名贫困人口、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这是该区区委、区政府的承诺兑现。
全面建成小康,绝不能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这是时间表,也是路线图;这是军令状,更是冲锋号……
聚焦精准把思路变为行动,该区脱贫攻坚战已然白热化。
精准领导:织牢脱贫攻坚保障网
农民群众有期待,党员干部有责任。
全面压实领导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建立实施精准扶贫新机制。继国家和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该区迅速行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统筹推进全区精准扶贫工作,与各街道签订扶贫责任书,立下扶贫“军令状”;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区委扶贫办,为扶贫攻坚提供组织和人力保障;确定区级领导包街道、街道领导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结对帮扶工作模式,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
精准识别:迈好脱贫攻坚第一步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为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基础,该区构建起精准识别“四个体系”。一是精细摸排体系。该区对各街道、村的立档建卡工作进行细致部署,创造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六步工作法”,确保符合条件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条件的一户不进,实行动态管理。二是科学分类体系。该区从贫困人口结构、居住条件和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方面进行归类,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科学划分贫困村、贫困户类型。三是构建脱贫目标体系。该区明确区、街道、村年度脱贫目标、任务和质量要求,逐街道、逐村、逐户、逐人制订脱贫计划。四是构建扶贫措施体系。该区根据不同情况,明确具体帮扶措施、扶持项目、包保单位和脱贫年限,确保每一步都精准到户、每一招都产生实效。
精准布局:绘就脱贫攻坚作战图
政策叠加,产生最优聚合效应。
该区突出顶层设计,将分散的资金统筹综合,对脱贫攻坚工作中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给予政策倾斜,产生聚合效应,让更多的贫困户从中受益。作为农业城区,该区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要求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结合实际情况,重点研究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脱贫致富项目,其他村至少研究脱贫致富项目1个,带动发展特色增收项目。
摸实情、做实功,做脱贫攻坚的明白人。该区7个街道、64个行政村都列出“脱贫清单”,挂出作战图,做到因地制宜、量身定策,因户施策、对症开方。
精准施策:量身定制十大“脱贫菜单”
精准施策才能拔掉“穷根儿”。该区为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菜单”。
“真没想到,我们这样的贫困家庭也能有自己的大棚。2018年,我家种的云台冰菊挣了近3万元。”近日,在华盛绿能光伏农业示范园区,贫困户焦燕一边在大棚里侍弄着冰菊,一边对笔者说,“因老人有病,我既要承担高额的医药费,还不能出去打工赚钱。”
焦燕是该区产业脱贫工程的受益者。该区扶贫工作组针对贫困户实际,实施了产业脱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转移就业、社会保障、金融扶贫、基建扶贫、党建促脱贫等工程,并在各大工程中列出具体的“脱贫菜单”,实现所有贫困村、贫困人口全覆盖。
精准包保: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
精准扶贫就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贫困的“痛点”在哪里,扶贫开发的重点就跟进到哪里。
该区采取党员干部包保贫困户的脱贫方式,同时选派区直机关干部,到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统筹协调驻村帮扶、精准扶贫等事项。
在精准包保的作用下,2018年,该区投资1050.6万元,实施基础设施扶贫项目37个。其中,硬化道路3.3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831盏,打配套机井11眼,敷设地埋管道8000米,新建排水沟8500米,新建文化活动广场1个,为5个村实施了安全饮水提升工程;一批苗木花卉、核桃、大樱桃种植等产业项目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件件实事、好事,落实到了村、户,落实到了贫困群众的心坎儿上。
崔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