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颖
冬日的孟州市处处一派美丽、和谐的景象——
看,昔日的省级贫困村槐树乡源沟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一栋栋具有民俗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一张张村民的笑脸诉说着致富的喜悦;
再看,昔日满是破败泥砖房和荒芜杂草堆的赵和镇西庄村,一栋栋两层小楼拔地而起,风景如画的小游园里老人带着孩子悠闲地晒太阳,文化大舞台上戏曲演出异彩纷呈……
村美了,人富了,老百姓拍手夸。记者近日在孟州市采访时,不断听到群众感叹:“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好,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幸福。”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群众的称赞是孟州市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力证明。这个有着24个省级贫困村的县级市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下足“绣花”功夫,以“入户全覆盖、户户明白卡、政策不棚架、实事暖人心”为标准,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向党和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脱贫致富“答卷”。
——475户1536人脱贫,8个省级贫困村达到退出贫困序列标准,该市已脱贫人口累积达到8655人。
——脱贫人口有的发展种植业实现增收致富,有的依靠乡村旅游鼓了腰包,有的进厂务工实现了稳定增收……家家户户都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
这张“答卷”出彩之处在哪里?
党建引领凝聚脱贫攻坚合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孟州市坚持党建引领,以“党旗飘起来、党徽亮起来、党员动起来”活动为抓手,找准了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创新“1+3”党建模式,通过每月1次的有村级脱贫责任组组长、帮扶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参加的“月议会”,达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公示监督3个目的,形成乡村两级组织、驻村帮扶队伍、广大党员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合力。
精神扶贫扶起群众脱贫志气。脱贫靠志气,幸福靠自己。孟州市建立脱贫动力机制,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建立扶贫扶志教育培训基地,定期举办大讲堂,邀请专家讲课或典型人物现身说法,引导贫困群众树立积极向上、自助助人的人生态度。培训基地还讲授就业创业方法,教授蔬菜种植、果树病虫防治等实用技术,达到“治穷先治穷根、扶贫先扶思想”的目的,点燃贫困群众脱贫梦想,激发其内生脱贫动力。
在这里,贫困户刘居豹学习生姜种植技术后,成了村里的致富能人,成为“2018年孟州市脱贫之星”;贫困户郭爱芬自强不息,独自撑起一个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光荣地站上了孟州市“脱贫之星”的领奖台……
“旅游环线+”铺就致富增收路。孟州市紧紧抓住乡村振兴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机遇,投资5000余万元规划建成了总长60公里的旅游环线,推行“旅游环线+”模式,不仅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而且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产业发展路、农民致富路。
围绕旅游环线,产业如何发展?孟州市因地制宜,围绕“旅游环线+产业发展”做足文章。在岭区大力发展种植以油料牡丹和软籽石榴、薄皮核桃等为主的林果业和光伏产业;在滩区扩大万亩莲藕鱼塘和地黄、山药等药材种植;在平原发展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种植。
围绕旅游环线,农民如何致富?旅游环线把孟州市22个省级贫困村有机连接起来,该市积极探索“旅游环线+乡村旅游”“旅游环线+观光农业”模式,以西虢镇莫沟村为模板,引导扶持源沟、耿沟、古周城等省级贫困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结合丰润园、岭区小杂果、油料牡丹、万亩莲藕等产业,发展农家乐、人工采摘园等观光农业,形成了“孟州特色农业观光一日游”线路,实现贫困群众就业,增产增收。
民生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里。槐树乡汤庙村贫困户魏爱国一家有4个病号,长年吃药让他们的家庭一贫如洗。孟州市建立完善“2123”工作机制,在焦作市贫困群众慢性病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提高补贴标准,增加慢性病补贴病种和补贴范围,降低慢性病就医卡办理门槛,让贫困群众享受到了真正的实惠。魏爱国一家人深深感受到了政策的温暖。他的妻子享受慢性病财政补贴315元,儿子享受慢性病补贴1400元。
在孟州市,让群众深感扶贫温暖的实事还有很多。今年66岁的城伯镇相逢村贫困户刘克精做梦也不敢想,这辈子自己还能住上新房子。
“这些年老刘一个人过,日子紧巴巴的,整个人看起来也没精神。你看,如今他住上了新房,心情好了,脸上经常笑盈盈的。”1月15日下午,记者刚走到刘克精家门口,他便乐呵呵地迎上来,一旁的村支书程传刚介绍。
白墙灰瓦搭配崭新的红色大门,新房简单中带着一丝气派。“原来我住的土坯房,一下雨四处漏,现在搬进了新房,真像做梦!”刘克精说。
危房清零圆贫困群众安居梦。2018年,孟州市在完成省定危房改造任务47户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对辖区所有C级和D级农村危房进行改造,全年共完成1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在焦作市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农村危房改造清零,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了安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