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根网线,一部部电脑,一支支覆盖全域的“电商大军”,通过互联网把沁阳农村与世界连接在一起。
在线上,在线下,在沁阳与全国连接的互联网平台上,“买全国、卖全国”的新模式,为沁阳农村经济发展和精准脱贫插上了“云翅膀”。
近年来,沁阳市委、市政府从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决胜小康的战略高度出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创建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部署、新要求,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促进产销对接,加强电商培训,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推动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新引擎,为省、市电子商务进农村树立了样板。新年伊始,一条喜讯从沁阳传来,该市成功跻身河南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行列。
“有形的手”
为农村插上“云翅膀”
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动能、新引擎,是沁阳市顺应互联网和信息化发展浪潮,作出的符合大势和民意的战略抉择。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沁阳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浪潮扑面而来,一条条与互联网连接的网线延伸到每一个乡村,群众说,这巨变得益于政府这只“有形的手”。
电子商务进农村,组织保障是根本。为优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完善服务支撑体系,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应用,该市成立了高规格的“沁阳市电子商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调整沁阳市电子商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通知》《沁阳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实施方案》《沁阳市年度优秀电商企业和优秀电商个人评选办法》等文件,选调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德才兼备的骨干力量,成立了沁阳市电商中心,拿出财力物力,配齐了装备,做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一系列措施,搭建起支持该市电子商务发展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人才队伍,夯实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
电子商务进农村,健全体系是关键。该市把健全电商服务体系、完善电商运营网络作为“牛鼻子”来抓,依托阿里农村淘宝、云书网、邮政等电商平台,积极开展村级服务站点创建工作。在全省率先与中国社会扶贫网合作,建立覆盖全市的站点。与阿里巴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和村淘服务站。与河南广电喜卖网联手,在20个贫困村统一建立了喜卖网电商服务站。目前,该市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达到303个,覆盖行政村185个,覆盖率达到56.2%。目前,各平台累计订单超过47万笔,销售额突破5200万元,为促进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方便群众网上购物创造了便利条件,为实现“买得到、买得对、买得省”的目标,提供了强力支撑。该市还将依托现有资源,筹建集跨境电商、中小企业孵化、互联网产业、冷链仓储、跨境物流等为一体的新型电商产业园,促进电商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电子商务进农村,培养高素质电商队伍是重点。为增强全民互联网意识,广泛普及互联网知识,提高电商素质和技能,该市组织各乡镇(街道)办事处通过微信、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电商创业,让广大群众了解电商、融入电商。针对农村青年、返乡人员、电商创业人员、乡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电商企业等,分类开展培训。结合农村“双创”、扶贫脱贫和农村产品上行,对具备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培训,加大农村产品上行有关包装、设计、宣传、营销等实操技能培训力度。两年多来,该市各系统共举办电商精准扶贫、跨境电商、电商运营操作技能、村级服务站运营、微商、农村物流业务等各类培训430余次,培训人员达1.8万余人次。电子商务进农村,平台建设是抓手。该市把平台建设作为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有力抓手,搭舞台,创载体,亮点不断。2018年,借助春节前市场优势,组织开展了以“公益扶贫、爱心消费”为主题的沁阳市首届电商年货节,共有140多家企业和商户参展,涉及农特产品、生鲜、酒水、副食、日用百货等百余种商品。年货节在打通农货进城新渠道、开拓本地农产品销售新市场的同时,也提升了本地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为特色农产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电子商务
助力脱贫攻坚
沁阳市把电子商务进农村、打造精准扶贫新动能作为乡村振兴、全面决胜小康的重大举措来抓,用非凡之力成就了非凡之作。
搭建贫困村电商服务体系。该市300多家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542户9751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61.7%,今年实现全覆盖。在该市20个贫困村中建成14个电商扶贫服务网点,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网购、充值缴费、物流配送、信息咨询等“一站式”服务。2018年,该市贫困村电商网点实现交易额560余万元。各电商扶贫服务网点和电商企业还通过贫困户用工、分红、代销等方式,带动贫困户人均月增收1200多元。部分龙头企业采取资产收益分红、土特产回收、贫困户用工及“户培训+代销农畜产品”等方式,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工作,逐步形成了“电商平台+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村(户)+网店”的电商扶贫生态链,使电子商务触角延伸到农村的每个角落。
依托中国社会扶贫网,通过建站点、搞推广、创新机制、线上助帮扶、线下抓对接等举措,全面推进“互联网+电商”社会扶贫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目前,该市13个乡镇(街道)、20个贫困村、25个任务较重的非贫困村,都建立了服务站点。出台《中国社会扶贫网沁阳市五大平台建设“1+5”机制体系》《中国社会扶贫网爱心超市管理办法》,该市4万多名爱心人士与贫困户对接帮扶,物品成功对接率达75.42%,资金成功对接率达96.17%,捐赠资金达20多万元。目前,该市已有15家企业的860种特色产品在中国社会扶贫网上线,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扶贫帮困双赢。
积极创新“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工业企业以及玻璃钢、头饰加工等传统产业带贫作用,带动贫困户就业2871余人。在20个贫困村统一配备打工直通车智能终端平台,发布全国就业信息,确保贫困群众安全就业。
大力开展兴农扶贫沁阳县域服务站建设工作,去年4月,沁阳市被河南省商务厅和阿里巴巴集团授予“兴农扶贫县域服务站”。在去年4月10日举办的“兴农扶贫 抢空河南”专题活动中,沁阳“老师傅驴肉”一天销售额突破4万元,是日常销售额的8倍多。
积极推动京东沁阳特色馆、京东沁阳扶贫馆建设,与京东平台对接,协调本市电商企业入驻,并于去年5月、6月相继设立京东沁阳扶贫馆和京东沁阳特产馆。目前,两个场馆已入驻沁阳地方农特产品近百种,月均销售额突破4万元,累计销售额突破29万元。
电子商务进农村的
“蝶变效应”
遍布该市农村的电子商务网络,为“三农”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农用物资及日用消费品,也为本地生产的优质农产品打开了广阔的市场,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买难、卖难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产业+电商”做大了产业规模。走进紫陵镇皮筋头饰加工产业园,一楼电商产品展览大厅货架上的皮筋头饰产品琳琅满目,有六大类500多个品种3000多种款式。该产业园一头通过电商连接浙江义乌小商品城等全国批发市场,一头带动成千上万户群众走上富路。仅坞头村和周边村生产的皮筋,年销售收入就达8000万元以上,还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49人就业脱贫。
“互联网+电商”打通农村流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2016年,沁阳市政府和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沁阳市阿里村淘项目顺利落地。目前,共建有县级运营中心1个、物流仓储1个,在该市49个行政村设立了阿里村淘服务站,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合作,打通乡村物流通道,过去只送到县城、乡镇的物流,如今已直达村子,构建了一张覆盖城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电商网络体系。2018年全年,该市农村淘宝覆盖的淘宝交易额达3.96亿元,日均包裹数达1500个,给村民带来了愉快的购物体验。
“产业园+境外电商”使跨境电商作为一种外贸新业态,成为该市外贸创新发展的新亮点、转型升级的新功能、创新创业的新平台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载体。与EwordTrade公司签订跨境电商行业采购中心战略协议,为沁阳网络经济和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积极推进沁阳市鹏海跨境电商产业园发展,加快完善该市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同时,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组织部分外贸企业参加河南省“一带一路”相关会议、论坛、培训和各类对接活动,帮助企业了解境外投资环境,获取境外投资项目信息,引导企业走出国门。目前,该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渐成气候,涌现出了以永威公司、天鹅型材、超威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跨境电商企业。两年来,该市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出口累计交易额达1.04亿美元。
电子商务进农村,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电商经济发展,红利惠及千万电商和百姓。
在农村淘宝网上开网店已有两个年头的西万镇邘邰村电商李玉龙天天忙着处理订单、配货、送货等业务,去年经营总额达180万元,仅帮助村民在网上购买大件家电就有100多台。
西万镇景明村农村淘宝电商董小兵,为群众提供网上代购、缴费等服务,两年营业额达300多万元。
由4名返乡大学生创建的沁阳市泽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宣传推介家乡优质特产,与种植大户共建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大搞农产品深加工,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如今,该公司开发的怀菊花、怀姜等产品,以“良农公社”为品牌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480多万元。
电商企业焦作市吖拇食品有限公司,专注于怀山药食品的研制,开发的吖拇牌系列产品成了年轻人喜爱的休闲零食,通过线上销售、线下批发,实现年销售额400多万元。
王召乡南住村村民史军旗是贫困户,今年年初还有1万多公斤大白菜因没销路长在地里。美团沁阳站、沁阳市“生鲜一站式配送平台·虾米优鲜”负责人了解情况后,采用“线下采购+网络直销进饭店”的方式,帮助他成功销售了蔬菜。
“农特产品人人爱,足不出户网上卖”,正成为沁阳农村新气象,广大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在搭上电子商务快车、致富奔小康的同时,正以其示范效应,带领更多农民“触网”“懂网”,让更多农民投身电商、做大电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