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颖江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心血管疾病病情顽固,且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危,因此,对心内科医生而言,必须要有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近3个月来,市第五人民医院内三科主任杨静带领她的团队,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成功开展了10多例心脏介入手术,填补了该院建院以来此类手术的空白。
敢于担当 做患者的“主心骨”
几天前,患者刘女士经过杨静的悉心治疗,平安出院。这次住院,对刘女士来说是一次重生。
刘女士今年56岁,因心脏病经常出现胸闷症状,严重的时候会突然晕倒。以前,刘女士因心脏病多次住院治疗,这次住院,她选择了市第五人民医院内三科。杨静为刘女士检查后,确诊她的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用保守的方法治疗无法改善,但如果采用心脏介入手术安装心脏起搏器,则可以解决根本问题。
说到做手术,刘女士有点害怕,但又想让自己的病赶快好,一时间犹豫不决。刘女士说,从患病以来,她的生活完全改变了,自己一个人都不敢逛街,怕突然晕倒醒不过来。
杨静说,人的心脏能够有节律地跳动,全靠心脏里的一套传导系统,这套传导系统就像条供电线路,其主电缆和重要的中转站就埋在间隔里,小的电线则分布到整个心脏。这套传导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就叫心律失常。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因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的目的。
为了打消患者的顾虑,杨静与刘女士及其家属进行了沟通,对比了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的优缺点。
最终,刘女士同意手术。为了让患者及其家属更放心,手术当天,杨静邀请省里的心内科专家现场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杨静和她的医疗团队成功完成了手术。
术后,刘女士明显感到自己的心脏功能变得强大,这种重获新生的感觉让她欣喜不已。术后恢复阶段,在内三科护士的指导下,她恢复得非常好。“是杨主任的担当意识,才让我有勇气做手术。如今看来,我的选择没有错。”刘女士说。
医者仁术。杨静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如果不能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去解除患者的病痛,那就是不称职的医生,医生就应该勇于担当,做患者的“主心骨”,帮助患者一起战胜疾病。
强强联合 勇攀技术高峰
药王孙思邈曾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该院内三科收治的患者以心血管疾病为主,患者的病情不是急症就是危重;对于该科医护人员来说,随时处于抢救患者的备战状态;对于杨静来说,只有具备精湛的技术才能更好地守护患者的生命。
市第五人民医院受自身条件限制,许多前沿诊疗技术无法开展。杨静认为,医院的基础条件差是现实问题,但这并不是医生放弃学习和进步的借口,她要求科室医护人员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为了让大家了解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先进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她自费购买资料和大家一起学习,遇到疑难病例及时与省内心血管专家沟通,请专家给出治疗方案。杨静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守护患者的生命高地——心脏。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去年9月份,市人民医院和市第五人民医院成为医联体合作单位后,市人民医院为该院提供人员和技术支持。有了市人民医院的支持,困扰杨静的问题迎刃而解。
去年10月份,杨静在该院领导的支持下,带领科室人员正式开展心脏介入治疗,近3个月的时间,她成功为两名患者实施起搏器植入术,为5名患者实施了心脏介入治疗,还开展了多例冠状动脉造影术。
去年,在杨静的带领下,该院医生王晓利、李秀芳等先后完成《心肌肌钙蛋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价值》《疏血通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等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