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宣传部等15个部委日前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新时代“三农”工作,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推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服务基层、服务“三农”的重要惠民活动,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为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基础。然而,有些地方把“三下乡”活动当成装点门面的政治任务,只注重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只停留在放场电影、演场节目、搞次义诊、送些资料等表面现象上,忽视了“三下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没有真正“下”到农民心坎上。要让农民真正受益,“三下乡”活动必须突出实用性。
要做好摸底工作。有关部门制订“三下乡”活动实施方案之前,要组织人员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进行调查摸底,通过深入农村、走访村民了解每个村组的主导产业,了解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了解农民在文化卫生科技等方面的急需,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三下乡”活动内容和形式,确保“三下乡”活动与广大农民心贴心的“零距离”接触,使农民群众获得具有实用性的指导。
要编写通俗材料。眼下,“三下乡”活动中送给农民的有关书籍资料以及举办的相关讲座,有的专业性、理论性太强,对文化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综合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说,无异于雾里看花。有关部门要组织人员编写专门的宣讲材料,把那些有关的文化卫生科技知识转换成地道的农民语言,并结合农民群众身边具体的生产事例表述出来,使广大农村群众一听就理解、一看就明白、一学就掌握。
要立足精准扶贫。各地应把“三下乡”活动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让相关内容、相关活动“下”到农民炕头、“下”到田间地头,做到贴近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要、适合农民胃口。特别是要把“三下乡”活动与精准扶贫统一起来,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发展、民生和精神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下乡”活动是一项利在眼前、功在长远的系统工程,各地及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部署,避免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更广泛、更有效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