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扶贫办公示了2018年河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名单,拟认定博爱县为河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
验收组深入博爱县南朱营村、天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屯村、博农乳业、源生态食品有限公司、蒲公英庄园、小底村、玄坛庙村、江岭村、博爱人家等地,通过察看现场、走访群众、观看汇报片等方式,对该县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乡村民宿发展及旅游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检查。验收组对该县的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县旅游扶贫工作站位高、有特色、有亮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旅游扶贫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据介绍,去年以来,该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围绕“责任、整改、政策、产业、统筹、作风”六大关键点,扎实推进各项脱贫攻坚工作。目前,该县旅游业总收入占本地GDP比重为19%、就业人口中旅游从业人员达25%、旅游带动脱贫人数占本县脱贫人数的17.2%,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村6个。
高度重视,全力推进。该县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16个县直单位、9个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协调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研究出台了《博爱县旅游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路线图”和“施工图”;制定了旅游扶贫工作推进机制和扶贫政策,下发了年度旅游扶贫实施方案和旅游扶贫工作台账,明确细化了25家行业部门和乡镇街道的责任。同时,该县坚持党政同责、书记主抓、分级负责、各方协同、工作到户、责任到人的旅游脱贫攻坚工作机制。2016年以来,该县先后召开4次县委常委会、5次县政府常务会以及各类业务推进会议12次。
特色引领,突出效果。该县把旅游产业扶贫作为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扶贫方式。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制订了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7-2019年),并结合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资源现状,为小底村和方山村制订了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二是以“博爱怀姜、孝敬蔬菜、太行林果”三大品牌为核心,依托“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特色产业,投入各级扶贫资金2472.28万元,编制并实施基础设施类、就业促进类、产业发展类等扶贫项目36个。三是以博爱县特有的清化竹货、怀姜食品、太行山货等七大系列(“博爱七贤”),开发系列旅游商品20个,完善全域旅游新元素,实现了旅游产业富民、惠民。四是依托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大力发展观光农园、亲子乐园、休闲庄园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叫响了“初恋樱桃”“欧荷生态”“玄坛庙冬桃”等农业乡村旅游品牌。目前,该县依托旅游扶贫重点村打造了小底爱情公园、于庄三渡湾2个国家AA级景区;打造了方山摄像小镇、于庄竹艺小镇、探花庄休养游、南朱营体验游等6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五是做实金融扶贫工作。该县财政出资500万元,设立县级风险补偿金,成立了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乡镇金融扶贫服务站和57个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六是强化技能培训。该县开展生产技能、特色种养、劳务等定制式培训,利用多样化培训手段,实施个性化精准培训;涌现出了马营村澡巾布加工、机房村竹编加工等特色技能村。2018年,该县对乡村旅游和贫困人口开展专项培训1050人次。
统筹各方,示范带动。该县充分发挥旅游的各方力量,积极推进脱贫攻坚,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为农村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全域旅游与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一是统筹美丽乡村建设。该县以美丽乡村14个试点村建设为突破,打造“竹林水乡、竹艺小镇”为特色的于庄村,以樱桃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小底村和以“荷塘竹韵、休闲泉村”为特色的东张赶村。二是统筹全域旅游。该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实施博晋路、博温路外立面整体提升和景观化建设,打造贯穿全县南北50余公里的旅游大通道和以青天河景区为龙头带动的民俗体验带、城区文化休闲带、南部乡村慢生活带,规范提升1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和8个特色观光园,形成了“特色民俗体验游、乡村慢生活休闲游”等5条精品旅游观光线路,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三是统筹帮扶之力。该县组织、协调、指导全县10个A级旅游景区,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结对帮扶,并采取安置就业、提供摊位等方式,让贫困人口分享景区发展带来的收益;鼓励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开发打造乡村旅游扶贫专线;支持宾馆饭店与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贫困户签订农产品定点采购协议;指导贫困户围绕需求进行订单式农业种植生产,打造直供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