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时,她的微信号只有头像没有名字;脱贫后,她的微信名字叫“买山药找我”。微信名字的变化,反映了她脱贫前后的不同心情。她,就是武陟县大虹桥乡朱原村的脱贫之星王文娟。
王文娟今年39岁,和丈夫朱小祥育有两个女儿,此前在村里承包五六亩地种山药。“过去怕赔得多,不敢承包那么多地。”想起创业之初的艰难,王文娟的话里充满了苦涩。
朱小祥有慢性病,不能干重活,一家人的负担更多地落到王文娟肩上。由于没技术、没销路,王文娟一家的日子多年来一直紧巴巴的。
扶贫新风吹到朱原村这个小村落。2014年,村里的扶贫干部开始帮助王文娟一家。帮扶责任人李小保经常到王文娟家里了解情况,根据致贫原因研究针对性帮扶措施。
李小保帮助王文娟家申请慈善资金、无息贷款,帮他们买了辆拖拉机。有了拖拉机,可以帮别人种地、耕地,王文娟家每年可以增加两三万元的收入。
过去种山药缺技术,用王文娟自己的话说,像是在黑暗里摸索,种的山药很难卖出好价钱。
李小保帮助王文娟参加技能培训,提高了种植山药的技术。“收获可大了。按照老师的指点,种出的山药模样好看,颜色也好看,口感更好,吃过俺家山药的人都说口感又面又甜。”王文娟说。
同样一块地,为啥种出的山药不一样呢?通过培训,王文娟了解到,每块土地都有自己的“脾气”,什么样的土地种植什么品种的山药,都有讲究。像他们家承包的土地,适合种红斑山药。这几年,王文娟家年年种出高质量的山药,卖出了高价钱。
有了技术,人就有自信。这几年,王文娟承包了30亩地,一亩地能挣上万元。
除了这些收入,王文娟家还入股光伏发电到户增收项目,以产业扶贫资金1000元入股蔬菜种植基地,获得稳定分红。去年,王文娟家成功摘下贫困户的帽子。
腰包鼓了,王文娟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前年和去年,她雇用村里的闲散劳动力挖山药,光给他们发工资就发了好几万元。
成功脱贫后的王文娟,觉得生活更有奔头了,对未来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