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很多写手“贩卖焦虑”的黄金时段,许多媒体都会蹭这个热点猛刷流量,虽然受众对此逐年增强了“免疫力”,但很多人还是会忍不住点击这类新闻和“鸡汤文章”,无形中增加了社会的负能量。
还记得去年春节前一起普通的职务侵财案件,被各大门户网站转发后引发了网友热议,正是春节这个特殊时间节点赋予了该案件无限张力,引发舆论场阵阵喧哗。其实,放到今日,这起案件仍具典型性和警惕意义:江苏省南京市某房屋中介公司业务员马某通过中饱私囊的方式筹钱回家过年。马某称,自己一年到头没挣到多少钱,马上要过年了,如果不能衣锦还乡,会很没面子,于是动起了歪脑筋。对于衣锦还乡的焦虑,使马某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虽然大多数人不会有如此极端的行为,但对于这种情绪,还是有大量“易感人群”。
衣锦还乡,指人们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众人炫耀。如今,这个成语的含义更加丰富,包括职务晋升、收入增加、学业有成等,甚至包括更加世俗的换车买房、海外度假、奢侈品消费……总之,“衣锦还乡者”要让身边人知道他们混得越来越好。
其实,每年春节相当一部分人都想为衣锦还乡“特意做些什么”,于是,“衣锦还乡装腔指南”等帖子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称得上春节前夕的高频词汇。
要说衣锦还乡、蒸蒸日上,应该是每个乐观向上的奋斗者的新年心愿和奋斗目标,我们不该对这些人进行无情批判。然而,如果衣锦还乡的大戏建立在自导自演的剧本之上,这一切不但毫无意义,而且会让自我与身边的人心态失衡,进而产生集体焦虑,社会戾气也会由此集聚。走向极端的衣锦还乡观念,其蝴蝶效应或许会影响更多人成为下一个“马某”。
俗话说,“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单凭虚张声势、打肿脸充胖子,其实都是自欺欺人,也很容易被人看透。人人都想“成功”,但这个词的意义是多维度的,如果我们仅仅纠结于存款、职务、车子、房子,那么,未免对人生理解得太狭隘。其实,成功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人在社会,竞争无处不在,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最后胜出的那一个”,我们更不可能在任何竞争中总当赢家,学会享受“失败”、在逆境中成长,才是人生的大赢家。因此,界定成功与否,除了物质形式外,还有家庭的和睦、邻里的和谐、亲人的健康、自我的修养……以平和心态理解衣锦还乡,我们需要正视自我、纠正“三观”,实干拼搏、稳扎稳打,全方位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自己感受幸福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受集体焦虑的影响从容面对身边的人和事。
少点虚荣心,多点真感情,坦坦荡荡面对父老乡亲,每个人都能过个好年。
春节何必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