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据说,当年药王在大圆通寺内居住,为附近百姓看病从未收过一分钱,经药王治好的百姓数以千计。乡亲们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就天天往大圆通寺送吃的。而孙思邈除了留下自己的一日三餐外,又将其余的食品送给了乞丐和家境贫穷的老乡。据药王庙唐宋时期碑刻《昭惠王灵感记》记载,孙思邈自32岁始,长期居住天仙庙(今药王庙)后的山坡上,时间长达26年。天仙庙后的山坡上,正是大圆通寺所在地。
巡返村的百姓仁义忠厚、民风淳朴,流传着许多有关信义的故事。宋朝的时候,大圆通寺东边的山门河是怀川瓷器进入卫河,然后再进入漳卫南运河,外运往河北、天津的重要通道。巡返村有一个叫赵不同的中年人,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客栈,楼下经营驴肉汤和驴肉火烧,楼上则是十几间客房。由于赵不同经商很讲信义,童叟无欺,所以赵家的小客栈总是顾客盈门。据说,赵不同在无私帮助一位赴京赶考的书生后,书生的家人请来石匠,在巡返村村口立起一座青石雕成的信义牌坊,以表达对赵不同的感激之情。
据说,这座牌坊一直到清代都巍然屹立,后来在一次山洪暴发中倒下了。再后来,巡返村人有感于先人的信义道德,并为了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村里又建起了雄伟壮观的仁义礼智信道德牌坊群。
信义道德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在传统历史文化的长期熏陶和影响下,重德修身、自强不息、务实重干等优良传统在巡返村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巡返村始终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与农耕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通过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教育,努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如今,巡返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日新月异。每逢党和国家有重大政策出台、重要会议召开,该村都要组织村民及时学习。为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该村结合实际,早在1987年就制定了《村规民约》,并与时俱进,历经6次修订,要求广大群众处处讲规矩、事事讲规矩。同时,该村成立了秧歌队、健美队和军乐队,每年春节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农历正月十六,都要从省、市请最好的剧团来演出,不断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促使全村始终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
巡返村还积极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潜力,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每年开展“好媳妇”“好闺女”“好婆婆”等各类评选活动,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进行表彰、嘉奖,加强村民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涌现出许多孝老爱亲、向上向善的典型,在全村形成了比孝顺、比贡献的良好风气,为该村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