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流派纷呈,练法各异,为什么和式太极拳练起来要求像儿童玩耍一样,并且叫“耍拳”?它为什么不像有些武术,有刚猛硬朗的发力,而是时时处处中规中矩?
本期名师大讲堂,我们邀请到了和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市武术名师、市太极拳健康养生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绍均就此问题进行解答。
“这源于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对太极思想的深刻理解、对太极拳要义的精准定位、对练养结合内在要求的自觉遵循。”张绍均说。为了便于理解,他举例说,和式太极拳当代代表人物和有禄回忆,有一次,他在练野马分鬃时,被其父和士英叫停,说他走架有点用力,意念没有守中。给他示范后,和士英指出:“咱们家的拳,练拳也叫‘耍拳’,练拳要自然。拳法自然的理论源自《易经》《中庸》和中医理论等学说的精义,合乎生理,顺乎自然。技艺与防病健身、延年益寿同修,是拳术的高级境界。”从这番表述,不难看出,和式太极拳把“自然”“守中”作为太极拳练养结合的原则。
通过对和式太极拳的系统研究,张绍均认为,和式太极拳“自然守中”思想的形成和确立,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受师承的影响。和兆元的老师是著名太极拳名家陈清平。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从学杨露禅后,因“素闻河南温县陈清平精于斯技”,而专程到温县赵堡登门求教,“研究月余,尽得其妙”。陈清平在《太极拳总论》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明确提出了“一举步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和兆元作为从小跟随陈清平学习的大弟子,显然继承了陈清平的这一“周身俱要轻灵、神宜内敛”的核心思想。
“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中医强调的阴阳平衡、骨正筋柔、动而不及等思想,对和兆元的太极拳学思想体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张绍均说。他认为第二个思想渊源来自于中医的养生理念。和兆元之所以在师传拳架基础上进行改变,是因为他认为“人之生理皆阴阳二气长养百骸”,拳法之阴阳动静应“合阴阳消长之机,使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均衡,以达到强身健体、疗病养生之功能”,“以自然柔和之体,养体内中和之气”。
张绍均表示,第三个思想来源是儒家理学、中庸思想。和兆元26岁起,长期跟随在他姐夫、晚清理学大家李棠阶身边。耳濡目染,深受理学、中庸思想影响。理学认为“综天下之理,即为太极”。中庸强调“中也者,天下之正道;庸也者,不变之定理”。李棠阶认为“拳勇以虚灵为妙用,不参己力,因人之力制人,可参圣学”。受这些思想影响,和式太极拳特别强调“守中”:从意念到身法,从步法到手法,无不以守中为要领。
张绍均说,在“共享太极 共享健康”的当今时代,作为练养结合的太极拳,在健康养生领域,更应该精准定位于服务大健康的理念。练太极拳,合乎自然,适应人群才能更广泛;力求守中,不过劳、不偏激,才能走得长远。因此,作为太极拳习练者,既要明白形,还应明白意,更应明白理。这样才能练明白拳,才能做到练的是拳,养的是体魄强健、心理平衡、适应社会、浩然正气,真正做到练养结合、增进健康。
●名师档案:
张绍均,1967年出生于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和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市优秀武术名师,中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民盟焦作市公共卫生支部主委,焦作市太极拳健康养生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国学》太极拳网络教学栏目特邀主讲,对太极拳文化研究、养生保健有独到见解。
如果你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有什么困惑,请添加微信号tjqzk,或将你的问题发送至电子邮箱jzrbgxb@126.com,也可编写短信发送至手机13569191591,武术名师将在《名师大讲堂》栏目为你解惑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