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太极拳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陈家沟打造太极圣地文化IP
张绍均:只有练养结合才能增进健康
图片新闻
唱响太极文化主旋律 引领健康生活新风向
邓梦晓:扎根田野 梦圆太极
大力推广传播太极拳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 年1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绍均:只有练养结合才能增进健康
本报记者 高小豹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图为张绍均在练太极拳。 本报记者 吉亚南 摄
 
   

  太极拳流派纷呈,练法各异,为什么和式太极拳练起来要求像儿童玩耍一样,并且叫“耍拳”?它为什么不像有些武术,有刚猛硬朗的发力,而是时时处处中规中矩?

  本期名师大讲堂,我们邀请到了和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市武术名师、市太极拳健康养生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绍均就此问题进行解答。

  “这源于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对太极思想的深刻理解、对太极拳要义的精准定位、对练养结合内在要求的自觉遵循。”张绍均说。为了便于理解,他举例说,和式太极拳当代代表人物和有禄回忆,有一次,他在练野马分鬃时,被其父和士英叫停,说他走架有点用力,意念没有守中。给他示范后,和士英指出:“咱们家的拳,练拳也叫‘耍拳’,练拳要自然。拳法自然的理论源自《易经》《中庸》和中医理论等学说的精义,合乎生理,顺乎自然。技艺与防病健身、延年益寿同修,是拳术的高级境界。”从这番表述,不难看出,和式太极拳把“自然”“守中”作为太极拳练养结合的原则。

  通过对和式太极拳的系统研究,张绍均认为,和式太极拳“自然守中”思想的形成和确立,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受师承的影响。和兆元的老师是著名太极拳名家陈清平。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从学杨露禅后,因“素闻河南温县陈清平精于斯技”,而专程到温县赵堡登门求教,“研究月余,尽得其妙”。陈清平在《太极拳总论》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明确提出了“一举步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和兆元作为从小跟随陈清平学习的大弟子,显然继承了陈清平的这一“周身俱要轻灵、神宜内敛”的核心思想。

  “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中医强调的阴阳平衡、骨正筋柔、动而不及等思想,对和兆元的太极拳学思想体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张绍均说。他认为第二个思想渊源来自于中医的养生理念。和兆元之所以在师传拳架基础上进行改变,是因为他认为“人之生理皆阴阳二气长养百骸”,拳法之阴阳动静应“合阴阳消长之机,使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均衡,以达到强身健体、疗病养生之功能”,“以自然柔和之体,养体内中和之气”。

  张绍均表示,第三个思想来源是儒家理学、中庸思想。和兆元26岁起,长期跟随在他姐夫、晚清理学大家李棠阶身边。耳濡目染,深受理学、中庸思想影响。理学认为“综天下之理,即为太极”。中庸强调“中也者,天下之正道;庸也者,不变之定理”。李棠阶认为“拳勇以虚灵为妙用,不参己力,因人之力制人,可参圣学”。受这些思想影响,和式太极拳特别强调“守中”:从意念到身法,从步法到手法,无不以守中为要领。

  张绍均说,在“共享太极 共享健康”的当今时代,作为练养结合的太极拳,在健康养生领域,更应该精准定位于服务大健康的理念。练太极拳,合乎自然,适应人群才能更广泛;力求守中,不过劳、不偏激,才能走得长远。因此,作为太极拳习练者,既要明白形,还应明白意,更应明白理。这样才能练明白拳,才能做到练的是拳,养的是体魄强健、心理平衡、适应社会、浩然正气,真正做到练养结合、增进健康。

  ●名师档案:

  张绍均,1967年出生于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和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市优秀武术名师,中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民盟焦作市公共卫生支部主委,焦作市太极拳健康养生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国学》太极拳网络教学栏目特邀主讲,对太极拳文化研究、养生保健有独到见解。

  如果你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有什么困惑,请添加微信号tjqzk,或将你的问题发送至电子邮箱jzrbgxb@126.com,也可编写短信发送至手机13569191591,武术名师将在《名师大讲堂》栏目为你解惑释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