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但是巡返村的第一家企业还是遇到了困难。因为技术欠缺、经验不足,特种玻璃厂的产品质量一直不合格。赵福运对此一筹莫展,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但是,赵福运从来就是不向困难和命运低头的人。为了解决技术问题,赵福运到处拜师求教,几经周折来到北京建材研究院玻璃研究所,以执着的精神打动了所长,促成了北京玻璃研究所与巡返村合作办厂。他在绝望中期待的曙光,终于出现了。
1989年1月15日,是巡返村集体经济发展史上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特种玻璃厂在北京玻璃研究所专家的参与和指导下,试制出了第一块安全玻璃,赵福运和全厂干部职工满怀期待地等候在检验室的门外,当专家宣布“产品质量可靠,完全合格”后,赵福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双手合十、泪流满面。那一刻,他想起了两年来付出的心血,想起了自己承受的巨大压力。为了这一天,他等待得实在太久太久了。院子里有人放起了鞭炮,村民们更是敲起了欢快的锣鼓。这一刻,赵福运默默地坐在台阶上仰望天空,他看到了巡返村的明天。
当年年底,巡返特种玻璃厂实现产值460万元、利税120万元,这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无疑是放了一颗耀眼的“卫星”。
之后的10多年中,巡返村在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从1987年兴办特种玻璃厂开始,巡返村始终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到上世纪末,先后建成了石料厂、无机化工厂、铝合金厂、冶炼厂、立窑水泥厂等村办企业。进入21世纪后,巡返村连续7次投资2800万元,扩大特种玻璃厂的生产规模,在产能、技术、质量、效益等方面走在了同行业前列。从2003年起,该村投资4000余万元多次对轻质碳酸钙厂进行技改扩建,使轻质碳酸钙的年生产能力达到了20万吨,成为河南省最大的轻质碳酸钙生产企业和全国同行业“20强”。
2002年,巡返村紧紧抓住国家关闭、淘汰小水泥厂的机遇,投资近3亿元建成了年产150万吨的绿色环保水泥企业;2004年,投资800万元建成了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的中品编织包装有限公司;2010年,投资1.2亿元建设了年产20万吨的中晶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截至目前,中晶集团固定资产总额超7亿元,年产值突破7亿元,年实现利税5000余万元。
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巡返村始终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最根本的发展目标。“巡返村任何一家人,因孩子结婚没楼房住,是党总支的责任;巡返村任何一家人,因孩子考上学而没钱上,是党总支的责任;巡返村任何一家人,因大病而没钱治,是党总支的责任。”这是巡返村党总支对全体村民立下的朴实承诺!
培养人才从娃娃抓起,创造巡返村的未来从教育做起!1994年,村办经济有了盈利之后,赵福运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投资40万元盖了一所仿古式两层楼——十里八乡最漂亮的花园式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巡返村还专门请来了一批公办教师,村里每月为每名教师补助80元生活费,每年组织他们外出学习深造,并让他们享受村民的福利待遇。从1995年起,巡返村与市十七中、解东一小“结亲”,并买来一辆大巴每天4次接送学生。10多年来,接送学生的大巴换了4辆,加上司机的工资,仅这一项就投入100多万元。
此外,巡返村专门设立了奖学金,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每个学生每年能得到教育补助3000元,考上技校的奖励1万元,考上普通高中的奖励1.2万元,考上重点高中的奖励1.5万元,考上大专的奖励2万元,考上本科的奖励2.5万元,考上重点大学的奖励5万元,拿到硕士学位的奖励10万元。从1995年开始,巡返村的娃娃们个个争气,年年都有人“鲤鱼跃龙门”。10多年来,一个只有700多人的小村子,仅考上大专以上院校的学生就有76人,8人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创造了焦作农村教育的奇迹。
多年来,巡返村不断完善村民福利政策,每年为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3000元敬老金,为男、女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6000元敬老金,为男、女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8000元敬老金,为男、女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10000元敬老金;统一出资为村民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老年人重病住院医疗费经新农合报销后,实缴费用高于2万元时村里补助1万元,实缴费用高于3万元时村里补助1.5万元,实缴费用高于4万元时村里补助2万元,实缴费用高于5万元时村里补助3万元;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建起了194幢农民公寓以及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投资400多万元免费为全村194户村民统一装上了壁挂炉、热水器、燃气灶,全村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前行,巡返村已经从远近闻名的穷山村蝶变成了经济实力雄厚、村民生活富裕、村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并不断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迈进,成为河南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