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历史上,唐文宗李昂是一个比较简朴的皇帝,在位时革除奢靡之弊、倡导节俭之风。即位之初,他下诏释放宫女、解放鹰犬、节省冗食、取消皇室在国家仓库之外别贮钱谷以及停止在正常上贡之外的一切摊派、勒索,大开廉俭新风。在处理政事以外的闲暇,他读书观史,对于女色、音乐、舞蹈、畋猎等先代帝王痴迷的事情从来不曾留意。一次在别殿召见百官,唐文宗举起自己穿过的衣服说:“我这件衣服已洗过三次了。”百官纷纷称誉文宗节俭的美德,作为君王能够做到御服三浣,成为一段佳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所以能在其故乡凤阳留下“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的歌谣,源于其生活简朴并率先垂范。勤奋是国家的财富之源,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不断地为国家创造出殷实和富足;节俭会增强勤奋的动力,善于节俭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光明前途的民族。再说“败”。秦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在统一六国后,他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用工人数最多时为72万人。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前,就已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整个关中地区,全部都是宫殿群。当时,被榨干血汗的老百姓,诅咒暴君秦始皇不得好死:“秦始皇,夺俺粮,开吾户,据吾床,饮吾酒,喝吾浆,食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太平御览》卷八六)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功劳巨大,因此志满意得、花天酒地,完全沉湎在荒淫生活里。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他手下的大小官员们更是吃喝玩乐、无所顾忌。东晋的士族,利用出身和名望,只知享乐不知劳动,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食利阶层。当时,有个白痴皇帝晋惠帝,大臣向他汇报百姓没有饭吃时,他竟然说,胡不食肉糜?留下了千古骂名。再举一个例子,开创封建社会盛世“开元之治”的唐玄宗,初期励精图治,力戒奢靡,使唐王朝出现一片繁盛景象。成功面前,统治阶层开始贪图享乐、沉溺酒色,“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直接导致唐王朝由盛而衰直至灭亡。回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些强盛的王朝,在全盛时期后便走向衰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朝兴盛之时,奢靡之风渐起,最后走向败落。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还不算富裕,小康社会的目标仍没有完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把开国建都比喻成进京“赶考”,告诫全党不要发生“霸王别姬”的悲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力倡节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多次引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两句诗,要求我们一定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古训。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共和国的日益强大,尽管党的建设一丝也没有放松,但铺张浪费、生活奢华、骄奢淫逸、腐化堕落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耗资几亿元修建豪华办公楼的有之,花费几千万元造节办会、劳民伤财的有之,住豪宅、开豪车、穿名牌、贪慕虚荣的有之,出入高档会馆、赌场挥金如土、流连异国风情、醉生梦死的有之……奢靡之风,可谓党之大害、国之大害、民之大害。奢靡问题是社会顽疾,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原因,短期内还难以彻底根除。因此,我们要增强对国与家的忧患意识,以更加科学的发展理念、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发扬钉钉子精神,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把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到实处,答好执政“赶考题”,跳出历史周期律。(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