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少人挣钱后都买了轿车,春节回家也由以前乘坐大巴、火车改为自驾。受此影响,春节前后尤其是春节长假一周,农村车流量猛增,尤其是一些村道上出现大量车辆,不少路段拥堵车辆长达数公里,如遇交通事故或错车困难,拥堵现象更严重,有时一堵就是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事实上,近年来,“村堵”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比较突出,成为困扰农村的新问题。
(据《成都商报》)
一到春节就堵车,确实已成困扰农村的新问题。返乡一族高高兴兴开车回家过年,却因乡道、村道错车难、行车难而心里添堵,还有人刚买的新车就被剐蹭,甚至发生严重车祸导致死伤,让人悲从中来。网络上流传的“城里空、村里堵”等段子,就是对此现象的无奈描述。“村堵”尽管是“春节潮汐式堵车”,却事关乡村道路交通安全,事关返乡群众能否过一个快乐、祥和、团圆的春节。如何治理“村堵”这种被转移的城市病,当是各地必须思考的紧迫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村堵”与返乡车流激增有关。车多了本身就容易堵,再加上部分驾驶员存在不同程度的驾驶陋习,加重了堵车现象。同时,“村堵”与乡道、村道建设滞后、道路狭窄有关。如今,随着农村汽车拥有量增多,乡村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即便是村道也多有硬化。但是,许多村道的设计是按平时的汽车通行量来进行的,每年春节许多人都开车回来,自会堵得厉害。据报道,农村不少村道都是3.5米宽,有些10多年前修建的村道甚至只有3米宽,然而不少家用轿车的宽度都在1.6米至1.8米,有的甚至更宽,怎会不造成错车困难甚至是事故呢?
此外,乡道、村道的交通管理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也是造成“村堵”的一大原因。在个别地方的乡道、村道,交警部门做了一些交通安全警示工作,还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交通节点增加警力执守与疏导。然而,在绝大多数乡道、村道,人们却看不到交通安全警示,更看不到有警力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交通节点加强执守,发生拥堵时,只能依靠返乡族自我疏导交通。媒体的调查也证明,越往乡村,交通管理的警力越薄弱,这与乡村道路线长面广、交警部门警力少有关,也与交警部门不重视“村堵”有关。
要让“村堵”不再是“春节大片”,首先应号召返乡有车族摒弃面子心态,不将私家车视为身份、财富的象征,还原其交通工具本性,乡道堵就将车停在县城,村道堵就将车停在乡镇,不开车回家未必丢面子,即便开车回家也要真正做到安全文明驾驶,摒弃驾驶陋习。其次,应提高农村道路建设标准,四川就规定“村道路基宽度不小于5.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4.5米,硬(土)路肩宽度不小于0.5米”,有多少村道达标了呢?此外,交警部门在春节时段要抽调警力疏导交通,以应对超大车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