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郭帆执导,吴京特别出演,屈楚萧、李光洁、吴孟达、赵今麦领衔主演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已于2月5日大年初一在全国上映,该片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讲述了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绝境,人类为了自救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在太空寻找新家园。
《流浪地球》算是华语片第一部硬核科幻作品,郭帆透露,拍摄科幻片的种子早在5年前就已经埋下了。2014年,电影局派郭帆等几位青年导演去美国学习,了解中美之间电影工业的差距。几年之后,一同去美国的肖央拍摄了第二部长片《天气预爆》,宁浩导演的《疯狂的外星人》也于大年初一上映,路阳正在拍摄《刺杀小说家》,陈思诚正在开发他的品牌《唐人街探案》系列,“这几个导演回来后都在作工业化的探索。”郭帆觉得美国之行给每个人心里都埋下了一颗种子。5年之后,让郭帆自豪的是,这颗种子终于发芽,《流浪地球》按人数来算,90%都是国内团队,按照特效来说,四分之三是国内团队,剩下的是德国和韩国团队,算是一部纯国产电影。郭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聊到这部科幻电影创作的幕后故事。
世界观
制作3000多张概念图
拍摄一部科幻片之前,要先构建一个世界观,这是特别庞大的工程。郭帆透露,要先找到世界观构建的脉络,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方面去细分,把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重新再梳理一遍,还要查一些历史资料看怎么去设置。地球离太阳越来越远发生的外部变化,包括温度、板块、海洋的洋流会有什么变化?以及它冻结之后的变化,地球停转之后海水会上升多少米?这些都需要考虑进去。然后再往外一层是普通的世界观,天体之间的关系,地球跟月球、木星、火星的关系。地球如何经过小型的柯伊伯带,“虽然我们现在远远没涉及这个点,其实我们已经把柯伊伯带以外的都考虑过。”仅仅靠文字还不行,还要统一把这些脑海中的构想画出来,在郭帆看来,“因为每个人脑补的空间不一样,最难的就是把想象的世界具象化,为此我们制作了大概3000多张概念图。”
太空戏
吊威亚与CG相结合
涉及太空题材的影片,都必须要解决演员在“失重”状态下的拍摄难题。《流浪地球》中有一场吴京饰演的航天员在外太空的失重戏,导演郭帆说,这场戏是实拍与CG(借助计算机制作动画的技术)合成的,基本上观众看到的吴京在外太空漂浮的动态部分都是实拍的,这主要通过吊威亚来完成。工作人员要在吴京的腰部装一个圆环,绑上威亚,当威亚拉起来的时候,这个环是可以360度旋转的。“如果仅仅是一个正常的威亚,吴京有足够的经验去克服这些,但是吴京身上还穿着三四十公斤重的宇航服。”郭帆说,那套衣服从各个地方将身体卡住,特别不舒服,就像医用束缚衣,穿上它再去吊威压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儿。
关于CG部分,主要是用在一些大全景中,用实拍的人物作为参考,再用全CG的模型去替换,因为在大全景中几乎看不清楚人物的脸,所以观众分辨不出来。包括空间站里撞击的戏和大幅度旋转的戏,导演同样是先实拍,拍完之后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考,之后再用CG技术去合成,光线的匹配度和整个场景会很贴合。郭帆说,真正难做的是我们熟悉的环境,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哪儿假,“空间站做的时候相对会容易,因为观众不熟悉空间站和光源。”
新课题
国内无科幻片经验可循
因为是第一次尝试这种硬核科幻片,郭帆在拍摄过程中对于有些部门都不知道如何去命名,剧组从德国进口了6支液压杆,上面是作为平台用的,“我不知道中文怎么叫它,反正是电控的gimbal平台。”为了让电影中救援小分队驾驶的运输车产生晃动的感觉,但又显得真实,要把整辆车搭在一个平台上,但是平台承重有限,运输车就用泡沫来做,因为泡沫比较轻,没有支撑力,还要找比较轻的铝制材料把车包裹起来。就是这个运输车可把剧组难坏了,“返工了好几次,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经验。我们还要考虑车上载多少演员是安全的,包括真正运转的时候,周边的安全措施怎么设置?”摆在郭帆和团队面前的全是新课题。
无线网络使用也是一个新课题,在棚里拍摄的时候,几乎每个部门都会使用无线网络,包括摄影部门通话的耳机、无线跟焦器,控制所有屏幕的UI屏是用无线,演员身上的灯也是无线控制,现场有无数个无线发射源在相互“打架”。演员穿的外骨骼装甲有一个环状灯,它本来应该是一个颜色,结果经常会变成彩虹色闪动,像霓虹灯一样。而这又控制不了,因为这是在新西兰做的整套电路系统,国内没有通信信号,也找不到可替换的,最后只能拆掉全部换成国产的。还有演员手臂上的屏幕,其实就是一部手机,这种型号手机国内买不到,这让剧组特别崩溃。新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