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武陟大地,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大项目、一幕幕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彰显了该县产业转型升级的磅礴气势,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为武陟县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维智能装备产业园、佰联智慧云谷、中汽研检测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产业新城“十大工程、三港一中心”相继落地、全面开工,郑焦深度融合重要平台建设纵深推进……随着一大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武陟县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步履铿锵。
项目为王 增强高质量发展“厚度”
2018年,该县紧紧围绕建设郑焦深度融合首位节点城市的目标,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依托“产业集聚区、华夏产业新城、南部产业新城”三个平台,突出抓好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制度完善、项目要素保障,省、市重点项目数量、规模、建设速度显著提高。
2018年,该县开工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207个,总投资334.2亿元,完成投资130.1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79个,总投资293.1亿元,完成投资97.8亿元;已竣工项目135个,竣工工业项目88个。
同时,省、市重点项目快速推进,23个省、市重点项目前7个月已完成全年投资目标,建设进度月月保持全市先进位次,上半年重点项目建设综合考核排名位居全市首位;全年共完成投资78.8亿元,完成比例达到205.5%,其中磨料磨具三期四期、黄河交通学院新校区、豫兴康制药等4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6亿元,完成比例达168.9%。
健全机制 增加高质量发展“维度”
该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协调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以上率下、鼓舞士气,形成了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各分包县领导切实担负起指导、协调、检查、督办责任,严格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台账化、台账节点化、节点督导化”的总体要求,建立“定期走访、集中会商、现场办公、台账管理”工作模式和一周一督导、双周一评价、四周一小结的“一二四”工作制度,定期研究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强力推进落实;对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县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碰头会,每月开展一次现场办公,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同时,该县成立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组,实行双周评价、四周小结工作制度;实行项目排队供地制度,对计划新上项目按质量、规模、效益等综合评估,列出重点,排出位次,有序有效供应土地,积极应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紧张情况,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最优化、最大化利用;对重大项目实行台账式管理推进,项目现场一周一走访,工作台账一周一更新,存在问题一周一督导、解决情况一周一落实;对省、市重点项目实行月集中交办制度,每月高规格召开重点项目建设任务集中交办会议,通报上月进展,安排下月任务,以工作台账形式交办相关责任单位,成立专项工作组,跟踪督导问效。
搞好服务 强化高质量发展“深度”
招商选资倒逼项目质量提高。该县坚持项目质量就是发展质量的原则,在全市率先实施了项目投资评估制度并不断完善,对计划新上项目从产业政策、环境影响、资源消耗、项目用地、产出效益、发展前景6个方面开展准入评估,树立“亩产论英雄”意识,严把项目准入关,新上项目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投资10亿元的百维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项目,合作伙伴深圳大族激光是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将建设日本三菱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欧洲尼古拉斯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自动化焊接装配生产线,组建激光发生器和操作系统研发中心。智能硬件产业港是华夏幸福与阿里云首批合作试点项目之一,重点打造“三新一高”新兴产业,目前已引进6家无人机制造企业,计划3年内引进企业30余家,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规模,打造智能终端消费品产业聚集区和集散地。全年新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项目47个,总投资112亿元。
强化重点项目要素保障。在用地方面,县国土、规划等部门紧密结合,制订用地预案,首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坚持排队供地,集约节约用地,保证有限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在手续方面,继续坚持联审联批、并联审批、手续代办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模拟审批制度,加快手续办理进度;在资金方面,坚持开展重点项目资金需求月调查工作,与县金融办结合,积极组织项目业主参加省、市、县举办的“政银企”对接活动,为项目融资贷款提供服务。 成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