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玩、下课玩,走路玩、吃饭玩……随着智能手机在未成年人中的普及,不少学生对手机越来越依赖。对此,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赵志忠建议,尽快立法禁止16岁以下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
这一问题引起了众多家长和网友的热议,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手机能否进校园。
如今进入智能时代,不少家长为便于联系或帮助孩子学习,为其购置智能手机,却导致一部分孩子沉迷其中,不仅影响视力,还耽误学习。
“孩子一直闹着要手机,我犹豫要不要买。”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刘女士说。让刘女士担忧的是,由于智能手机可以上网,而网站良莠不齐,部分网站存在涉黄、暴力等不良信息。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辨别能力,易受到这些有害信息的影响。若孩子将手机拿进校园,离开家长的监管视线,则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一定影响。
事实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禁止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已经有了社会共识,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国明令禁止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英国规定,除紧急情况外,16岁以下的学生不准使用手机;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
前不久发布的首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目前,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和65.3%,我国初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七成,这些数据为近视防控敲响了警钟。长时间低头看电子屏幕,对颈椎影响极大,还会造成学生体质下降。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生带智能手机进校园的现象较少,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大都有智能手机,很大一部分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家长们为此表示担心。
“学校是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并严格规定在课堂上禁止使用手机。至于下课和放学时间,由于学校监管力度有限,一些学生还是会使用手机。”我市某中学负责人说。
对此,市政协委员、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刘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智能手机的使用对中小学生来说有利有弊。虽然它让学生们摆脱了厚重的字典和参考资料,让学习方式不再单一化,但由于16岁以下中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更容易受到移动网络中一些不良信息的误导,从而形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这也成为当下中小学生教育工作的一大问题,如何通过有效措施让智能手机成为孩子的有益产品,亟须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