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琴声悠然古道边
焦作诗词文化可独撑一台好戏
图片新闻
焦作月季朗诵艺术团荣获 “全国十佳朗诵艺术团”殊荣
是“精”还是“经”
学府书店读书排行榜
柴战柱获 “中原大工匠”称号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9 年2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琴声悠然古道边
——听我市青年古琴演奏家阿淡弹琴
作者:本报记者 王玮萱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图为我市青年古琴演奏家阿淡。本报记者 王玮萱 摄
 
   

  一间偏远的暗灰陋室,一副仿古的黑漆家具,一只白色的猫,我市河南省古琴研究会会员、唯一可弹奏名曲《广陵散》的青年古琴演奏家阿淡手抚一把古琴,亘古幽思,大有让自己过上一种方外人士生活的决心。

  古琴,是我国汉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3000多年前,古人便开始以古琴为媒,在朋友聚会中“琴瑟鼓之”。人们常说的“琴棋书画”中的“琴”指的就是古琴,在《诗经》中读到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中的“琴”也指古琴。伯牙与子期,便是以古琴为媒成为千古知音的。古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声中蕴藏着中国人的气质和情感。

  近日,记者来到阿淡的“七贤琴室”听琴。

  “七贤琴室”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我国古琴演奏大师李祥霆题写,被阿淡挂在陋室的显眼处。作为我市竹林七贤研究会副会长,阿淡说,曾笑傲江湖的竹林七贤个个都是古琴创作的高手,嵇康、阮籍、阮咸是杰出代表,所以将琴室取名“七贤琴室”。其中,嵇康所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4首古曲,被后人合称“嵇氏四弄”。据传,我国十大古曲之一的《广陵散》,是嵇康刑场赴死时所作。竹林七贤一把古琴,引领今人赏尽魏晋风流。

  煮茶听琴。阿淡闭目抚琴,一首《阳关三叠》余音袅袅绕梁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亭外,柳依依,送君千里不忍离。在阿淡的琴声中,唐朝大诗人王维送别友人的情景,更加令人动容。

  《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名作《送元二使安西》谱曲。阿淡说:“我的曲风比较雄壮,弹离别曲时委婉但不凄楚。而如果曲风婉约的人弹离别曲时,就会凄楚多些。这也正是古琴的魅力,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就会弹出不一样的味道。中国古琴音乐几千年来保持原汁原味,其传承性、文化性、艺术性优于其他中国古代音乐,并承载着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

  据了解,目前,我国流传下来的古琴谱有3000多首,除去重复或相近的古琴谱,剩下500余首。而一个高级别的古琴演奏者会弹的古琴谱有20余首,经常性演奏的古琴谱约10余首。

  古琴声声悠然,拨动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今年30岁的阿淡就是这样爱上古琴的。

  阿淡,原名王耀宗,师从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演奏家、古琴界“三峰派”传人赵晓霞。为了学习古琴演奏,阿淡放弃了许多同龄人追寻的生活方式。闭门不出,蜗居斗室,在抹、挑、勾、剔间,享受抚琴乐趣。2014年,阿淡参加河南省首届古琴比赛,获优异成绩。而这次“出关”,让阿淡找到了团队,也有机会接触到了全国顶级古琴演奏大家。到今年,阿淡已与古琴相伴10年。10年来,他虽囊中羞涩,但靠着一股痴迷劲儿,他四处拜访名师,多方向琴友学习,使自己的古琴演奏技艺不断精进。今年1月,在河南省新年古琴音乐会上,阿淡一曲独奏《欸乃》,惊艳四座。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是柳宗元《渔翁》诗,也是《欸乃》创作源头。诗人在山水之间,在摇橹声中,放飞心情。这如同阿淡的心境,在古琴演奏中,找到另一个自己。

  打磨一把上好的古琴至少需要三年,当杉木、梧桐木、樟木(制作古琴的基础原料)三木合而为一时,方是古琴出炉日。作为我市为数不多的古琴演奏传承人,目前,阿淡正在练就“三木合琴”之功。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