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起来,欧阳修的廉政主张和政治作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忠直”。《宋史》上说,欧阳修性格刚强、见义勇为,虽有弓弩陷坑在前,将一触即发,而他也会奋不顾身。因而,他前后几次被放逐流离,但志气还是如常不衰。有这样几件事:有一次,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罢黜。对此欧阳修非常气愤,就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二字。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还有一次,杜衍等4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官,欧阳修慨然上疏说:“自古以来,小人谗害忠良的贤臣,其借口并不深奥。要大批地陷害贤良的人,只不过指责为朋党就够了。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分。现在这4个人一旦被罢黜,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对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故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滁州知州。最具代表性的是,欧阳修写过一篇《朋党论》。北宋共有3次朋党之争,第二次发生在仁宗时期,历史上将其归类为“新党”与“旧党”之争。新党以改革派人物范仲淹为代表,旧党以资深官僚、时任宰相吕夷简为代表。吕夷简是太宗时期著名宰相吕蒙正的侄子,久居中书省,任宰相近20年。范仲淹当时权知开封府,看到吕夷简当朝日久,权势太重,官员进用多出其门,就制作了一幅百官图,将官员资历政绩尽列图中,并进行解释:如此为序迁,如此为破格,如此为公,如此为私,同时建议皇上对宰相用人权要有所限制,不能任凭宰相任人唯亲。吕夷简知道后便借机报复,范仲淹当即反击,彻底激怒了吕夷简。吕夷简就告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范仲淹被贬。吕夷简还授意御史韩缜奏请皇帝同意,也搞了一幅图,将范仲淹等人作为朋党榜于朝堂,并诏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欧阳修义愤填膺,写了著名的《朋党论》,指出:“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唯君子则有朋。纣有臣亿万,唯亿万心,可谓无朋矣,而纣用以亡。武王有臣三千,唯一心,可谓大朋矣,而周用以兴。盖君子之朋,虽多而不厌故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这样公开鸣不平的精神,在当时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欧阳修一生几次被贬官,都跟他的这种忠直性格有关。
二是“宽简”。欧阳修幼年时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什么事情,他便说:‘是死刑案子,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去寻求生路而得不到,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恨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呀。’他平日经常用这些话教导别人的子弟,我都听熟了。”欧阳修听了这段话,终生铭记不忘。在贬职夷陵县时,没有什么排遣,就取出旧日已办的案卷反复阅览,结果发现案中是非颠倒、违法曲断的错误比比皆是,于是他仰天长叹说:“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尚且如此,全国就可想而知了。”体悟到驭民之道,应当临之以宽。在为政治国上,我国古代很早就形了“宽”“猛”两种方法。孔子说过:“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欧阳修深悟其中要领,治政宽简相济,既顺应自然又顺乎民意。后来,凡他任职的几个郡,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烦扰,不显露治理事迹,不追求名声荣誉,因此所到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逸。有人问他:“为政宽简,而事情并不松弛失误,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说:“把放纵无度作为宽,把省略必要的东西作为简,那就使政事败坏,而且百姓也会受害。我所谓宽者,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简者,是不做繁碎扰人的事罢了。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