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出《抢C位》的小品引发了热议,小品由几位家长使出浑身解数为孩子占“C位”(核心位置)展开:卖掉大别墅换了一个50平方米的学区房、老公辞职在家辅导孩子功课;而教室则被分为“学霸区”“休闲娱乐区”“养老区”。据了解,大多数家长心中的黄金“C位”就是“中间、靠前”。
(据《科教新报》)
猪年央视春晚小品《抢C位》引发了很多人的强烈共鸣,至今热度尚存。问题的关键不在于“C位”的争议,而是怎样看待所谓的“C位”。毋庸讳言,好的座位虽能对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可是要切实提高学习成绩,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学习。就现实课堂教学来讲,座位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影响毕竟有限。学习成绩的好坏,说到底与位置并无必然联系。从根本上讲,好成绩来源于良好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身不懈的努力,这些基本上与座位无关。只要学得专注并得法,坐在哪里都可以取得好成绩。
“C位”能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也提醒老师在座位问题上应该灵活处置,一方面积极探索圆桌式、会议式、小组合作式、组合式等新的编排方式,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勤于走动,打消学生和家长挑选座位的念头。一般来讲,班级座位不应该长久不变,如果不适时调整,对孩子的听课状态及视力会有不好的影响。当下,管理正规的学校,一般是对座位一周一平移,前后平移与左右平移交替进行。这样一来,再争所谓“C位”就没啥意义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事在人为,你要突出“C位”,就会有人来争这个“C位”;你若淡化“C位”,这个问题也就自然化解了。现在的教学条件,传统的师生“一对多”的课桌摆放形式完全是可以变化的,如采取小组合作式,促成师生“一对一”的交流,就完全摆脱了“C位”的困扰。
但就这个小品的寓意而言,传达的绝非“C位”之争这么简单,而是反映了教育焦虑这个普遍性问题。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成为家长焦虑和争夺“C位”的首要原因。上名校、找名师、进重点班、抢好座位,通常成为家长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不二“战术”。如果连每个农村学校也有与城市一样的教育资源,哪个家长还会傻到找关系去城镇学校,不惜血本买学区房呢?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不可就事论事,应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