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间,由二线城市率先发起,随后逐渐蔓延到一线和三四线城市,甚至吸引不少县级城市加入的一轮“抢人大战”热潮不退。2019年以来,多地再次出台或者升级人才政策,求贤若渴的各个地方从人才落户、购房补贴、生活补贴、配套保障等方面激励更多人才流入本地。
(据人民网)
升级人才政策,说明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认识已经在社会上基本形成共识,这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此背景下,我们仍需对“抢人大战”有更深、更理性的认识。因为,一旦出现盲目引才问题,将会给发展带来连锁反应,这不利于地方良性发展。
当前,各地要选准做好人才工作的着力点,能够从发展全局的角度来合理安排引才工作。而这个前提就要建立在对地方发展情况有更详细的认识基础上。产业结构如何、基础设施怎样、需要什么人才等,这些都要纳入对外引才的顶层设计中。如果缺少了这个前提,引才工作就很容易陷入“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尴尬。
与此同时,还要消除传统认识对引才工作的影响。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人才是指那些高学历的人。其实,这是种偏见。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应该带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去重新认识人才,那些学历低但在某些行业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人也是人才。端正了人才观,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引才的目的是用才。倘若引来的人才不能被很好使用,那就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会留不住人才,进而给当地的引才工作蒙上负面影响。正是如此,各地还应在“筑巢”上下功夫,要让引进的人才能感受到浓浓的干事创业氛围。如此,方能让引才与用才实现同频共振。
所以说,参与“抢人大战”要从实际出发,绝对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有“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错误思想。正是如此,政府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引才的“里子”建设中。当扮演好了这个角色,地方人才的“一池春水”自然就会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