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去年10月22日至10月31日,市委书记王小平率代表团赴以色列、荷兰、日本,开展现代高效农业合作暨乡村振兴考察访问,鉴签了三个国际农业合作项目,对我市现代高效农业和乡村振兴作出重要指示。市农林科学院为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和市委书记王小平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指示精神,主动担当,迅速行动,在全面把握农业科技发展高质量的时与势的基础上,从推动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把推动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发展路径和着力点,制订行动计划。本报今日刊登市农林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段新国访谈录,敬请关注。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出发,为奋力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实现乡村振兴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市农林科学院要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业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型。”2月21日,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段新国谈及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开门见山地说。
段新国说,面对世界经济大变局、中国经济大调整深刻影响我市农业的实际,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去年10月22日至10月31日,市委书记王小平率代表团赴以色列、荷兰、日本,开展现代高效农业合作暨乡村振兴考察访问,鉴签了三个国际农业合作项目,对我市现代高效农业和乡村振兴作出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和市委书记王小平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指示精神,重在落实、落细、落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方能乘势而上。市农林科学院主动担当,迅速行动。该院全面把握农业科技发展高质量的时与势,找准发展短板和不足,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农业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的需要,及时调整科研方向,不断培育新产业的增长点,强力推进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大力实施“国字号”品牌创建,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选育“国字号”品种,主持选育的花生新品种“焦花1号”,2018年获得国家登记;二是创建“国字号”园区,主持的《焦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2016年获国家科技部批复建设,在全省农科系统居领先水平;三是建设“国字号”试验站,2017年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获准建设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标准站。
为充分发挥三个“国字号”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推动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走在全省农科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前列,市农林科学院组织精兵强将,深入我市各地,对制约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进行广泛深入调研,探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制订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从过去数量型、速度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段新国说,推动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有五大制约因素:一是农业区域布局分散,家庭农场弱、农户规模种植小,直接导致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和竞争力低,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比尚有差距。二是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覆盖农户范围小,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矛盾相对突出。三是种植结构落后,全市小麦、玉米占总耕种面积的77%,我市优势农作物如“四大怀药”、清化姜、延陵葱等特色农业种植不足20%,特色作物知名品牌少。四是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市场意识、经营管理、发展思维等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五是当前农业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化肥,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浪费了大量自然资源,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与品牌形成,改变其固有的品质特征,导致发生多种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力亟待提高。
段新国说,推动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创新路径、聚焦发力点是关键,要做到“五个坚持”和“五个发力”。
“坚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在落实市委书记王小平出访指示上发力。”段新国说。
为对标国际先进农业,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市委书记王小平出访的以色列、荷兰、日本,都是国际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代表着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此次出访取得重大成果,明确了我市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国际视野与途径,推动了重大国际高效农业项目合作,搭建起现代高效农业国际合作的平台。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王小平书记出访重要指示精神,市农林科学院及时研究制订了《关于落实焦作市代表团访问以色列荷兰日本成果与指示实施方案》,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扎实有力的举措,认真落实。一是把培训当成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第一要务。更新理念抓培训,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相关专家来我市开展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发展高效农业的人才队伍。二是建立中以(焦作)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中心。把中心建成以色列索利公司在焦作的科技成果孵化器,面向全省、全国示范推广,创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中心,力争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农业标杆项目,建设国内乃至国际绿色农业产业高地。三是引进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贯彻落实国家农药化肥“双减”行动,降低化学农药肥料用量,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四是引进筛选国内外高效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丰富作物种质资源,对标国际先进,提升育种技术水平。
段新国说,博爱县政府与以色列索利公司共建中以(博爱)高效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项目,河南新源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荷兰普林斯集团共建现代化温室项目、河南国之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日本中部环境技术株式会社共建有机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园项目已经成功签约,并进入实施阶段。市农林科学院将全力以赴作好服务,搞好指导,推进这些项目早日落地建成,使之成为我市现代高效农业的亮丽名片。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开展中医农业研究与应用上发力。”段新国说。
把“四大怀药”纳入生物医药产业,打造“中国怀药之都”;把绿色种植纳入康养产业,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这是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目前,市农林科学院已在全省率先创新启动中医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作为推动我市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农业标杆项目。
中医农业就是指将国粹中医原理、技术与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跨界融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具体是基于植物源、动物源和矿物源的功能性农业,是利用中医治未病理念、辨证施治的观点以及“系统诊治”“四诊八纲”“八法祛病”治病原理与方法,以及中医“君、臣、佐、使”中药配伍等技术,促进农产品多功能化的农业。中医农业遵从生态农业的理念,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生态种植、生态种业、生态保鲜、生态加工和生态物流、中(草)药生物植保产品、生物肥料和生物保鲜产品、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等多项成果,集聚世界现代农业、中国传统农业等精华,集成土壤修复、土壤处理、土壤提质、健壮生长、物理防治、绿色收储、标志管理、复合电商等系统配套技术路线,为农产品产地的水、土、气立体污染提供综合防控,改善产地环境,促进植物健康生长,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传统农业“提质、增产、增效”、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中医农业最大限度进行资源循环利用、集约化农业经营,是有效解决现代农业过度依赖化学农药肥料、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大量自然资源、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利于当代泽被后世的千秋大业。
该院应邀加入由中国农科院主持成立的国际中医农业联盟,成为发起单位,开展了中医农业蔬菜水果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已选择诚信度高、德才兼备的20余家农业科技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农产品电商,逐步形成从研发、技术转化到行业管理、成果落地、品牌营销、推广示范等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16家新型农业经济组织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与好评。温县武德镇亢村合作社生产的中医蔬菜,已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全部产品实现了订单配送。
“坚持农业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上发力。”段新国说。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农业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提升传统优势特色农作物“四大怀药”、清化姜、延陵葱、小麦种子、经济林果的竞争力,建立特色基地,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
做大“四大怀药”优势产业。要扩大种植规模,不断研发新品种,科学规范产地和标准化种植,拉长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四大怀药”国际化、特色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建议每年举办“中国·焦作‘四大怀药’国际交易会(博览会)”,打造“中国怀药之都”品牌。
做强小麦种子产业。全市小麦种子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规范小麦种子品种、产地和标准化种植,实现品牌化、产业化和高效化。建议每年举办“中国·焦作小麦种子交易会(博览会)”,打造“中国优质小麦种子之都”品牌。
扩大优质蔬菜产业。目前,博爱县孝敬镇、张茹集乡已形成蔬菜种植特色乡镇,应围绕该区域,扩大种植面积,做强做大,发展优质蔬菜特色乡镇,总面积发展到30万亩以上。建议每年举办“优质蔬菜交易会(博览会)”,加快形成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清化姜、延陵葱特色产业。在博爱县重点发展清化姜特色乡镇,在修武县重点发展延陵葱特色乡镇,全市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要逐步发展到20万亩以上。建议每年举办“特色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实现品牌化、产业化。
“坚持发展‘三新一高’农业,在实施‘四大提升计划行动’上发力。”段新国说。
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升计划行动”,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深入指导服务,加快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推动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温县鑫合农庄重点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国之医公司重点建设中医农业示范园,天赐合作社建设蔬菜示范园,汇花合作社建设花生示范园,绿怀合作社建设“四大怀药”示范园,晟鑫合作社建设优质果蔬种苗示范园,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焦作样板”。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提升计划行动”,形成优势特色农业新产业。聚焦现代高效农业,坚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全市农业产业优势特色,开展科技攻关与试验研究,培育一批专业化细分领域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农业新产业。
实施“先进技术集成提升计划行动”,发展壮大农业新业态。围绕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引进一批优良品种,集成一批先进技术,形成一批农业新业态。
实施“农业科技服务提升计划行动”,构建科技服务新模式。构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该院为主体,联合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科技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
“坚持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上发力。”段新国说。
当今国际现代农业成功经验很多,但共同一点都是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这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要重视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解决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矛盾,这是我市发展现代高新农业的基础和重要一环。
我市具有良好的农业基础优势,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单位家庭农场面积应稳定在500~1000亩,有条件的地方应尝试建立5000~10000亩的家庭农场,提高农业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品质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具体采取以下“四并”措施。
并地——土地流转(托管)。农业经营规模过小,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通过土地流转(托管),整合零散耕地规模化经营,让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并村——合并村庄。将目前农村分散的居民,用村庄合并的方式实现聚集居住特色乡镇,有利于加快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建设较高标准住宅小区、学校、医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用人口聚集的力量促进资本涌入,实现城镇化和农村的市场价值。
并资——资本聚集。人口聚集更有利于推动产业聚集,只有聚集的程度高,才会吸引更多的产业和投资。农村人口聚集可以放大农村的市场价值,催生新的产业。人口聚集是先进文化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普及的基础,为农村社区化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
并业——职业分工。破解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没有支撑基础、市场意识、经营管理和发展思维落后等问题。对于有管理能力的农民,支持创办或领办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做乡村振兴的领头人。对于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支持参与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管理,做乡村振兴的骨干。对于有劳动能力的普通农民,既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取土地流转收益,又可以在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务工获取工资性收入。
段新国说,市农林科学院作为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将再接再厉,不辱使命,忠诚担当,积极作为,奋力走在全省农科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前列,为推动全市精致农业、品质农业、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