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以绘画为职业的美术工作者,人世间的真善美都可成为我创作表现的对象。在不少人眼里,黑尘遍地的煤矿不仅脏乱险,而且是当前落后产能的代名词。但在我心中,煤矿却是珍贵的乌金资源聚宝盆,是圣洁、珍贵、粗犷而又充满人间真情的精神聚宝盆。我的艺术作品要想获得厚实深沉的根基,永葆旺盛蓬勃的生命力,就离不开它们的滋养。
我与焦作煤矿有着天然之缘。1958年,18岁的父亲从豫东老家来到焦作采矿公司工作,并在此安家落户,我们姊妹几个在焦作出生,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焦作矿区子弟。我的两个舅舅小时候曾在王封矿捡煤渣,新中国成立后,他俩都当了煤矿工人,他们的子女和亲戚先后有十几人当了矿工。由于这种社会关系,从小到大,我不仅对煤矿的事知道得多,而且清楚煤矿是我们一大家子的生活保障,谁看不起煤矿工人、煤矿工作,就是看不起我的这些亲人。这种天然的成长环境,使我对煤矿充满感情。
我的艺术认知萌芽,也是从焦作煤矿开始的。小时候,我经常到几个煤矿看露天电影和戏剧演出。《英雄儿女》《侦察兵》《奇袭白虎团》等电影以及一些地方戏,都是晚上跟着大人步行几公里到煤矿区看的。记得观看《侦察兵》时,影片先在各影院轮番放映,然后才轮到王封矿放映,所以影片等到后半夜才开始。放映中下起了小雨,我只穿着背心短裤,没有雨伞,看完片子,淋成了“落汤鸡”,虽然冷得发抖,但心里却感到无比快乐和满足。那时煤矿上的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无意中充当了我热爱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老师”。
上世记80年代初,我在外地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毕业后又回到焦作工作。先当教师,几年后转行到地方党报做美术编辑。那时,我想尽快走上艺术创作之路,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是选择做什么样的题材。思来想去,最终想到自己生活在煤城,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活素材,坚定地把自己熟悉的煤矿题材作为进入绘画艺术创作领域的开路石。从那时起,我开始深入煤矿画速写,搜集和积累创作素材。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王封矿、李封矿、演马庄矿、焦东矿、焦西矿、朱村矿、冯营矿、小马矿、中马矿、韩王矿等,都留下了我写生和体验生活的足迹。典型的矿区外景、高高耸立的井架、巨大的煤矸石堆、满载煤炭的矿车、轰鸣的选煤楼、静静的灯房、繁忙的运输车队,以及当班的电焊工、紧张的调度员、勤快的炊事员,凡是令我感到新奇美好的人物、场景,都收入了我的速写本。为了画矿工,我曾利用寒暑假期和矿工吃住在一起。矿上三班倒,一到换班时间,我就准点赶到井口,快速而紧张地观察他们如何入井升井,画他们排队、推车、逗乐、抽烟、晒太阳,甚至跟到澡堂观察他们的换装动作。这些矿工和他们的工作环境,有一种特殊的美感,让我有了最初的创作冲动。
有一天下午,在王封矿井口,上井的矿工大都下班离去了,我也准备收工。这时却走来一位矿工,衣着装备同其他普通矿工相同,身上脸上的煤尘也不比其他矿工少,但是他不像其他矿工空手而归,而是手里提着沉甸甸的矿井中的报废品。他身板坚挺,脚步沉稳,嘴里哼着小曲,目光平静有神,没有其他矿工洗澡吃饭的急切感,也没有其他矿工身疲眼怠缺少精气神,整个神情步态与众不同,真是一个独特人物。我眼前一亮,迎上前说明来意,请他给我当模特儿。他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他笑眯眯地靠着井架,表情自然大气,当起我的免费模特儿。我边画边和他聊天,听口音他应该是城区周边的人,问他果然如此。十多分钟画完后,他看看我为他画的全身速写说:“不错,像,很像。”然后,一声“老弟回头见”,就离开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全国煤炭战线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百元。从他身上,我看到了煤矿工人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品质。这幅速写很快在《焦作矿工报》上发表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我也感到自己的作品对社会是有作用的。
之后,为了解井下一线矿工的工作状况,我曾两次深入演马庄矿井下,一次深入原朱村矿井下,到一线采煤工作面观察体验。井下的巷道、铁轨、矿车、排水管、通风口、窝棚、机房、排线、避险处、信号灯,以及放炮、瓦斯鉴定、放支架、人工和机械采煤、安全巡视、对口令等,都记到了我的心中。我在井下走一趟约有七八公里的路程,看到安全宽敞的大巷道和最危险处高度只有一尺多的窝棚;听到机器采钻的隆隆声、矿车轧轨声、放炮炸煤声和哗哗的排水声;井下矿工高强度的工作场面,入井升井的刺激和白脸变黑脸的过程等,都成为我之后创作的宝贵素材和珍贵记忆,也为我在其他题材领域的艺术创作开了好头,打好了地基。
2007年,我创作的第一幅表现采煤工形象和井下工作场面的黑白木刻版画《发光的年华》,入选“黄河流经这片土地”河南省美术作品展览。这是我的作品首次入选省级美展。从那时起,我的作品参展级别和数量逐次提高,创作领域不断拓宽。单在煤矿题材方面,我先后在《焦作矿工报》发表的版画、速写、漫画、刊头画等就有近百幅。除此之外,我还有很多煤矿题材作品发表在《当代矿工》《中国煤炭报》《广东煤炭报》《哈密矿工报》《鸡西矿工报》《徐州矿工报》《淮北矿工报》《义马矿工报》《抚顺矿工报》《鹤壁矿工报》《蒲白矿工报》等报刊上。我的多数版画作品陆续入选了省级美展,部分漫画作品入选全国漫画大赛并获了奖。1993年,我设计的焦作日报招贴画展板,因突出焦作煤矿特色,又体现当代愚公精神,获中国报刊业发展成就博览会优秀版面一等奖。
如今的焦作已经华丽转身,成为综合性工业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许多老煤矿都关停或转产,城市不再以“煤城”自称,过去那些煤矿和矿工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记忆。但是,那些煤矿和矿工曾为这个城市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永远会珍存在城市和人们的记忆中。曾经的焦作矿区文化,为焦作文化事业增光添彩,也成就了我这个“煤矿画家”,什么时候我想起它们,敬仰、感恩、怀念的暖流,就会由心而生,久久荡漾。这种感觉是不会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