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丨社情民意 上一版3
焦作煤矿,我出发的地方
风俗画
有了社区“微菜篮” 居民买菜更方便
贴心服务获民赞
莫让“造林”成“造零”
河南省沁阳市河口村水库供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信息公示
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又涨了
春天,一个多么温暖的名字
柳明珠一家人的心愿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9 年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焦作煤矿,我出发的地方
□顾培利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发光的年华》。(黑白木刻版画)顾培利 作
 
   

  作为一个以绘画为职业的美术工作者,人世间的真善美都可成为我创作表现的对象。在不少人眼里,黑尘遍地的煤矿不仅脏乱险,而且是当前落后产能的代名词。但在我心中,煤矿却是珍贵的乌金资源聚宝盆,是圣洁、珍贵、粗犷而又充满人间真情的精神聚宝盆。我的艺术作品要想获得厚实深沉的根基,永葆旺盛蓬勃的生命力,就离不开它们的滋养。

  我与焦作煤矿有着天然之缘。1958年,18岁的父亲从豫东老家来到焦作采矿公司工作,并在此安家落户,我们姊妹几个在焦作出生,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焦作矿区子弟。我的两个舅舅小时候曾在王封矿捡煤渣,新中国成立后,他俩都当了煤矿工人,他们的子女和亲戚先后有十几人当了矿工。由于这种社会关系,从小到大,我不仅对煤矿的事知道得多,而且清楚煤矿是我们一大家子的生活保障,谁看不起煤矿工人、煤矿工作,就是看不起我的这些亲人。这种天然的成长环境,使我对煤矿充满感情。

  我的艺术认知萌芽,也是从焦作煤矿开始的。小时候,我经常到几个煤矿看露天电影和戏剧演出。《英雄儿女》《侦察兵》《奇袭白虎团》等电影以及一些地方戏,都是晚上跟着大人步行几公里到煤矿区看的。记得观看《侦察兵》时,影片先在各影院轮番放映,然后才轮到王封矿放映,所以影片等到后半夜才开始。放映中下起了小雨,我只穿着背心短裤,没有雨伞,看完片子,淋成了“落汤鸡”,虽然冷得发抖,但心里却感到无比快乐和满足。那时煤矿上的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无意中充当了我热爱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老师”。

  上世记80年代初,我在外地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毕业后又回到焦作工作。先当教师,几年后转行到地方党报做美术编辑。那时,我想尽快走上艺术创作之路,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是选择做什么样的题材。思来想去,最终想到自己生活在煤城,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活素材,坚定地把自己熟悉的煤矿题材作为进入绘画艺术创作领域的开路石。从那时起,我开始深入煤矿画速写,搜集和积累创作素材。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王封矿、李封矿、演马庄矿、焦东矿、焦西矿、朱村矿、冯营矿、小马矿、中马矿、韩王矿等,都留下了我写生和体验生活的足迹。典型的矿区外景、高高耸立的井架、巨大的煤矸石堆、满载煤炭的矿车、轰鸣的选煤楼、静静的灯房、繁忙的运输车队,以及当班的电焊工、紧张的调度员、勤快的炊事员,凡是令我感到新奇美好的人物、场景,都收入了我的速写本。为了画矿工,我曾利用寒暑假期和矿工吃住在一起。矿上三班倒,一到换班时间,我就准点赶到井口,快速而紧张地观察他们如何入井升井,画他们排队、推车、逗乐、抽烟、晒太阳,甚至跟到澡堂观察他们的换装动作。这些矿工和他们的工作环境,有一种特殊的美感,让我有了最初的创作冲动。

  有一天下午,在王封矿井口,上井的矿工大都下班离去了,我也准备收工。这时却走来一位矿工,衣着装备同其他普通矿工相同,身上脸上的煤尘也不比其他矿工少,但是他不像其他矿工空手而归,而是手里提着沉甸甸的矿井中的报废品。他身板坚挺,脚步沉稳,嘴里哼着小曲,目光平静有神,没有其他矿工洗澡吃饭的急切感,也没有其他矿工身疲眼怠缺少精气神,整个神情步态与众不同,真是一个独特人物。我眼前一亮,迎上前说明来意,请他给我当模特儿。他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他笑眯眯地靠着井架,表情自然大气,当起我的免费模特儿。我边画边和他聊天,听口音他应该是城区周边的人,问他果然如此。十多分钟画完后,他看看我为他画的全身速写说:“不错,像,很像。”然后,一声“老弟回头见”,就离开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全国煤炭战线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百元。从他身上,我看到了煤矿工人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品质。这幅速写很快在《焦作矿工报》上发表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我也感到自己的作品对社会是有作用的。

  之后,为了解井下一线矿工的工作状况,我曾两次深入演马庄矿井下,一次深入原朱村矿井下,到一线采煤工作面观察体验。井下的巷道、铁轨、矿车、排水管、通风口、窝棚、机房、排线、避险处、信号灯,以及放炮、瓦斯鉴定、放支架、人工和机械采煤、安全巡视、对口令等,都记到了我的心中。我在井下走一趟约有七八公里的路程,看到安全宽敞的大巷道和最危险处高度只有一尺多的窝棚;听到机器采钻的隆隆声、矿车轧轨声、放炮炸煤声和哗哗的排水声;井下矿工高强度的工作场面,入井升井的刺激和白脸变黑脸的过程等,都成为我之后创作的宝贵素材和珍贵记忆,也为我在其他题材领域的艺术创作开了好头,打好了地基。

  2007年,我创作的第一幅表现采煤工形象和井下工作场面的黑白木刻版画《发光的年华》,入选“黄河流经这片土地”河南省美术作品展览。这是我的作品首次入选省级美展。从那时起,我的作品参展级别和数量逐次提高,创作领域不断拓宽。单在煤矿题材方面,我先后在《焦作矿工报》发表的版画、速写、漫画、刊头画等就有近百幅。除此之外,我还有很多煤矿题材作品发表在《当代矿工》《中国煤炭报》《广东煤炭报》《哈密矿工报》《鸡西矿工报》《徐州矿工报》《淮北矿工报》《义马矿工报》《抚顺矿工报》《鹤壁矿工报》《蒲白矿工报》等报刊上。我的多数版画作品陆续入选了省级美展,部分漫画作品入选全国漫画大赛并获了奖。1993年,我设计的焦作日报招贴画展板,因突出焦作煤矿特色,又体现当代愚公精神,获中国报刊业发展成就博览会优秀版面一等奖。

  如今的焦作已经华丽转身,成为综合性工业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许多老煤矿都关停或转产,城市不再以“煤城”自称,过去那些煤矿和矿工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记忆。但是,那些煤矿和矿工曾为这个城市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永远会珍存在城市和人们的记忆中。曾经的焦作矿区文化,为焦作文化事业增光添彩,也成就了我这个“煤矿画家”,什么时候我想起它们,敬仰、感恩、怀念的暖流,就会由心而生,久久荡漾。这种感觉是不会消失的。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