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2018年,孟州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因地制宜,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乡村振兴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孟州市现有省定贫困村24个,其中深度贫困村8个,截至2018年年底,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59户10942人,其中已脱贫享受政策1679户5899人,未脱贫839户2287人,稳定脱贫741户2756人,贫困发生率降低至0.69%。2018年,孟州市实现475户1536人脱贫,8个村达到退出贫困序列标准。
脱贫攻坚亮点纷呈
亮点一:坚持党建引领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孟州市坚持党建引领,开展“党旗飘起来、党徽亮起来、党员动起来”活动,找准了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有效实现了党建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为攻坚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亮点二:精神扶贫扶起贫困户脱贫志气
针对一些贫困户丧失脱贫志气、不思进取、坐等低保兜底等精神顽疾,孟州市创新和建立脱贫动力机制,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以精神脱贫促进精准脱贫取得实效,点燃贫困群众脱贫梦想,激发内生脱贫动力。
亮点三:建立专项资金 落实行业政策
针对孟州市贫困人口较多、因病因残致贫多的特点,孟州市委、市政府专门拿出1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本着“量力而行,既不降低标准,也不拔高标准、提不切实际的目标”的原则,适度扩大教育、健康、助残、金融等方面的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有效地减少了贫困群众的各项支出。
亮点四:建立健全“2123”工作机制推进慢性病政策全面落实
为了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切实减轻贫困群众就医负担,孟州市紧紧围绕贫困群众需求,逐步完善“2123”工作机制,推进慢性病补贴政策落实,有力提升了健康扶贫社会成效。2018年共为126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办理发放慢性病就医卡,发放财政补贴10854人次,共计146.77万元。
亮点五:农村危房改造清零行动
为了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让贫困群众早日住上温暖舒适的新房,孟州市委、市政府自我加压,决定在2018年省级下达孟州市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数为47户的基础上,在2018年内完成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工作,并将农村危房改造清零行动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三十工程”,作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全力推进。
在改造过程中,针对许多贫困户因为没有启动资金、无法进行危房改造的情况,经住建局、扶贫办、财政局等单位协调,对没有启动资金的贫困户,在调查核实和贫困户同意的基础上,由施工队集中统一实施,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的资金困境。目前,1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改工程已完成。
亮点六:“旅游环线+”扶贫模式铺就群众致富增收路
孟州市紧紧抓住乡村振兴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机遇,投资5000余万元,规划建成了总长50公里的旅游环线,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增收项目,发展乡村旅游等,推行“旅游环线+”模式。旅游环线不仅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而且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产业发展路、农民致富路。
亮点七:创新金融扶贫“1345”工作模式,助推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
孟州市坚持把金融扶贫工作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长效之策和重要抓手,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金融扶贫“1345”工作模式,全面提升金融扶贫的深度、广度和精准度,走出了一条非贫困县金融扶贫的新路子。截至2018年12月,已累计对1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6285.98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创业增收。
乡村振兴硕果累累
成果一: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工程,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按照“东粮、西果、南药、北菜”农业种植结构和“四群一区”的农业产业格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的持续提升。2018年,小麦种植面积38万亩,玉米播种面积21万亩,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55万亩以上,共建设高标准粮田21.2万亩,新发展林果面积1000亩,怀地黄种植2.7万亩,怀山药0.8万亩,中药材0.6万亩,花生12万亩,各类蔬菜种植3.4万亩。目前,累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79家、家庭农场82家,建成益农信息社220个。土地流转面积达22.46万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59.1%。全市共有各类畜禽养殖场户9500个。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
成果二:着力促进基础设施提升,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老家莫沟因村制宜,建设修复了老苗书馆、窑洞村部、何家大院等15个游览点。2016年,老家莫沟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美丽休闲乡村荣誉称号,被国家住建部授予美丽宜居村庄荣誉称号;2018年该村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被中央文明办列入“全国文明村”。
槐树乡源沟村不断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新村部与和睦家园大讲堂、标准化乡村卫生室、3个垃圾中转站、80米生态吊桥和4000米沟下观光步道;完成全村改厕、村内雨污水沟及5个生活污水处理站建设;安装47盏路灯;完成全村有线电视免费入户安装;铺设约1100米生产道路;建成10个果蔬大棚。源沟村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再次为孟州市乡村振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严格按照“四好农村路”创建标准,在170公里3条环线内重点规划了50公里岭区旅游环线、双向60公里的健身路线、近20公里的产业路线,对道路两侧路肩按照3米标准提升,并对土路肩进行绿化,实现路田、路宅、路店分家,确保了道路通畅安全,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打造了“田园果岭”“横山步道”等多处风情各异的农村公路新景观,尤其是横山村慢行系统步道建设,被焦作市委书记王小平称为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亮点工程。
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围绕“五清五化”(五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和路障、清庭院、清乱贴乱画;五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目标,去年10月份开始,开展为期2个月的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今年1月20日开始,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五清一改”(清理垃圾、清理杂物、清理残垣断壁和路障、清理庭院、清理乱贴乱画,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集中整治,集中整治后各村面貌,尤其是24个贫困村的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大为改观,农村群众居住环境显著改善。
成果三:提高素质营造良好村风,努力推进乡风文明
以乡风文明为着力点,通过建设村史文化墙,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传统文化、文明新风尚等内容,寓教于乐,引导发动各村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代表会、红白理事会等,破除陈规陋习,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纳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等方面的作用。
以城伯立义村家风馆为样板,以西虢镇莫沟村、河阳办事处函丈村、南庄镇司庄村、化工镇横山村等村史馆,谷旦镇张村、西虢镇韩庄村先进事迹展览馆等为典型,倡导各村打造宣传、展示、交流家风家训的独特阵地,从而引导更多家庭树立好家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以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重点,村村建立道德讲堂或“新时代讲习所”,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每周定期开展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学习好人”“争做好人”“好人好报”的价值取向。先后在146个行政村成立“孝善理事会”,组织各村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评选等系列活动160余次,以孝善敬老活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成果四:健全阵地强化党建引领,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实施红色“头雁”培育计划,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两委干部队伍。通过实行党组织“两推一审、三诺一选”和村委会“自荐直选”方式,选出1360名村两委干部。先后举办村两委干部培训班14期,不断提升新任村两委干部的履职能力。制定了乡镇党委抓党建10项清单、基层党建底线问题13项清单,支部组织生活20条规范。扎实开展“逐村观摩、整乡推进”活动,加强教育管理,激发基层组织活力。继续深化以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争先锋为主要内容的“三亮一争”活动,共建立1600个党员特色功能小组,为群众提供服务、办理实事达1.2万人次。按照“3+N”模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扫黑除恶、软弱涣散村整顿等重点工作,分季度开展了农村党建逐村观摩活动,有效传导责任压力,农村战斗堡垒更加坚强。
图① 焦作市首个家风馆——立义村家风馆。
图② “中国传统村落”莫沟村。
图③ 特色农业助农增收。
图④ 扶贫车间一角。
图⑤ 文化扶贫下乡演出。
图⑥ 非物质文化遗产火龙舞舞出新风貌。
(本版图片均由孟州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