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玮萱 实习生 郑微雨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小平:“要抓住焦作市成为全省‘一网通办’改革试点市的重大机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快打造‘审批更快、服务更优’的焦作品牌,努力在全省创造‘一网通办’焦作经验,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制度创新,让焦作政府服务品牌在全省更加出彩。”
核心提示
从省级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市创建成功,到通过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市验收,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正阔步行进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大道上,创造了诸多有焦作特色的改革模式。目前,焦作市“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全省领先,全市网上可办率、一网通办率连续数月位居全省第一,政务服务平台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在全省率先实现。此外,我市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全力打造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在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如何深化“放管服改革?如何打通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与群众、企业间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破低效坚冰,推动焦作经济社会高品质、高质量发展?
这是考验政府管理能力的深层叩问。
从2014年5月创建省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到2018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市验收,我市“放管服”改革的每次创新,都关乎民生福祉,都关乎焦作发展。
近日,记者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听闻这样一件事:河南孟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股东欲办理股权质押手续。去年6月21日,该公司办事人员通过电话咨询预约,窗口工作人员将需要提交的手续详细告知。次日,该办事人员到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商事登记综合窗口提交材料,工作人员审核后当场通过OA办公系统录入登记,不到一个小时就办理完工商登记业务。
过去少则几个工作日、多则半年才能办结的业务,如今只需一个小时!
通过“联审联批”“模拟审批”等新机制、新模式、新方式,建设工程等类项目审批效率明显提升。2017年,我市中原路、东海大道、新河商务区高压线路归并改造工程(含龙源综合舱)等项目采取模拟审批方式办理,平均每个项目节省2个月前期手续的办理时间。
焦作火车站南广场项目能够及时竣工和投入使用,就是受益于我市创新的模拟审批制度。为创新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我市先后出台了《焦作市建设工程项目模拟审批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推进重点项目模拟审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开辟“绿色通道”。
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有总投资超过287亿元的57个项目列入试点。2018年,我市又探索容缺办理工作,23个项目列入试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焦作城区段绿化带项目、中原路、东海大道、黑臭水体治理、苏蔺水厂、新河治理……一批重点项目得益于模拟审批和容缺审批,快速办完前期手续,为项目早日开工创造了条件。
模拟审批和容缺审批闯出了一条新路,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审批服务质量的平均社会满意度达99.76%。
记者了解到,在创建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工作中,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通过对进厅事项的办理环节与办理时限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实现了审批服务项目的流程再造,基本实现了简单事项即收即办,一般事项一审一核不超过3个工作日,重大事项联审联批,所有事项承诺时限压缩到法定时限的30%以内的管理目标。目前,全市已申请事项827项,进驻中心571项,平均每个事项的办理环节由原来的5.5个压缩到3.8个,办理时限压缩率达65.7%。
群众与企业办事最怕啥?“多头跑”“中梗阻”“前店后厂”“审批藩篱”。怎样打破瓶颈,让群众与企业办事更便捷、更放心呢?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道路上,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逐一破解难题。
聚焦大厅建设标准化
破解群众“多头跑”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投入资金,更新完善硬件设备,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体验。制定出台《市、县、乡、村四级行政(便民)服务场所标准化建设规范》,要求各县(市)区行政服务大厅对标升级改造,促进上下一致、内外统一。据悉,我市编制的《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规范》被列入2017年第三批河南省地方标准项目,已上升为河南省政务服务地方标准。此外,全力推动政务服务入口向基层延伸,全市107个乡镇(街道)和1932个村(社区)统一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站),“就近办、马上办”走进百姓生活。
聚焦网络支撑标准化
破解数据“中梗阻”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着力构建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按照“统筹规划建设、四级联动应用、资源整合共享、业务协同办理”的原则和“统一顶层设计、统一机构管理、统一资金约束、统一集约建设、分级推进应用”机制,建成了全市网上政务服务审批平台、云计算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全市政务服务“一朵云、一张网、一号通、一体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格局初步形成。我市按照一表申请、一门集中、一窗受理、一套标准、一码管理、一证申办、一图监管、一库共享、一链审批、一网通办的“十个一”标准,整体推进全市“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审批服务事项的网上可办率和“一网通办”率均居全省前列。为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企业和群众,我市在市、县级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全天24小时自助服务区,安装智慧服务终端机、自助样表机、自助查询机等自助设备;在村和社区开展一个代办员、一个工作点、一台机器、一条网线的“四个一”建设,全面推行网上审批(办理),全面提供代办服务,让行政审批服务更加优质高效、更加便民。
聚焦项目入驻标准化
破解“前店后厂”
强化项目进驻为手段。为解决企业和群众在窗口、后方科室“两头跑、往返趟”等问题,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制定了“三集中、三直接”工作规范,明确职能整合、项目进驻、窗口授权、流程优化等方面的标准,市、县两级审批部门均按标准设立了行政事项服务科,市直确定首席代表35名,集中在窗口办公,接受日常管理和考核,实行首席代表现场“一支笔”审批。同时,积极梳理规范市、县、乡、村四级审批服务事项,除了按省“三级十同”要求梳理编制了《市县两级审批服务事项目录清单》之外,乡、村两级也梳理固化了《审批服务事项清单》。除因场地、保密、技术等原因不能进驻外,列入清单的事项绝大多数已进驻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审批办理。
聚焦综窗设置标准化
破解“审批藩篱”
以整合职能为依托,以聚合功能为根本,打破窗口单设、自行审批、各自为战的运行模式。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探索“集约审批”新模式,按照“五区四窗”的标准调整窗口,市、县两级统一设置叫号引导区、咨询投诉区、综窗受理区、后台审批区和统一出证区,统一布局不动产登记、投资项目、商事登记和社会事务4个综合受理窗口,同时本着“应进必进”的原则,积极梳理固化进驻综窗项目,市直已进驻综窗项目532项,初步实现了审批服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市创建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工作属于市、县、乡、村同步创建,在全国尚属首家,受到了国家标准委和河南省标准化研究院的高度关注,来自安徽、广东、河北、湖北和省内兄弟城市的考察团纷纷来我市学习考察。
2018年11月底,我市创建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工作顺利通过国标委考核验收。专家一致认为,焦作市在顶层设计、四级联动、“一网通办”等方面成效显著,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的“焦作模式”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