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友爆料,今年春节期间,四川人张某某驾驶轿车载家人至云南省大理市游玩时,在洱海边洗车、洗衣服。洱海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泊,也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根据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将车驾驶到洱海水域内洗车、洗衣服等行为都会污染洱海,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日前,洱海保护管理局依据相关规定,对张某某处以2000元罚款。
(据中国新闻网)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理念已深入人心的当下,保护生态环境既是常识,也是规矩。规矩是约束公民行为的基本规范,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党纪国法、规章制度等硬约束,也包括道德规范、礼仪标准等软约束。“人人都要守规矩”是生存的基本法则,是民众的普遍期望,也是依规办事的基础。如若缺乏规矩意识,轻者坏了规矩导致办事不顺,重者误入歧途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例如,宁波雅戈尔动物园2017年春节发生的老虎咬死游客事件中,如果那位游客做到文明出游,不逃票、不翻墙,规规矩矩,悲剧就不会发生。
处处有规矩,事事有章程,但总有人以坏规矩为能事,“洱海洗车”是如此,“高铁霸座”也是如此。这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不守规矩之人要么是无知者无畏、无赖者无畏,要么认为规矩是“纸老虎”,只能起到威吓作用,甚至有人将破坏规矩视为在社会立身的一种本事,将守规矩视为无能懦弱。客观上,不守规矩之人如果违反法律,自然要接受法律制裁,如果其行为不构成违法,仅属于道德问题,处理起来就可能失之偏软。以“高铁霸座”事件为例,列车长和乘警面对男青年霸占女乘客座位的无赖行径竟然无计可施,只能采取“和稀泥”的法子,将女乘客安排到商务车厢了事,把对号入座的规矩抛到了九霄云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和谐社会是规矩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没有人可以凌驾于规矩之上。要让人们怀敬畏之心、行规矩之事,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增强公民的规矩意识,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培养公民的荣誉观念和文明理念,形成懂规矩、守规矩光荣,漠视规矩、破坏规矩可耻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要健全整治不文明行为的综合保障体系,除了强有力的现场处罚,还要辅以延伸手段,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像对付“老赖”那样惩戒不守规矩者。
没有规矩不行,有了规矩还要严格执行。只有人们自觉做文明守法的好公民,将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国才能建成良法善治的伟大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