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少生病,尽量不让孩子接触不干净的东西。比如,家长不允许陌生人触摸自己的孩子;每天要用消毒水清洗孩子衣物;不允许孩子玩泥巴、触摸小动物等。事实上,过度清洁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孩子长期生活在少菌的环境中,接触到的微生物太少,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一旦与外界“亲密”接触,就容易生病,比如出现过敏、哮喘、湿疹等症状。
医学界一直提倡“卫生假说”,即人是伴随病菌、病毒等病原体长大的生物,病原体会让人生病,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因此,家长不必过分追求清洁的环境,生活中尽量不要使用消毒水,只要做到经常开窗通风、适度使用沐浴产品、让孩子与大自然多接触且坚持锻炼身体即可。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输液治疗?
输液,指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向体内注入一定量的液体。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口服的药物不进行注射,可肌肉注射的不进行静脉注射。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输液治疗呢?一是当患者病情危重、凶险时,特别是出现神志不清,不能口服药物或者胃肠道对药物有剧烈反应时,才有必要进行输液治疗;二是当患者需要使用不适宜口服的药物时,可以进行输液治疗。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发烧时不一定必须进行输液治疗。一般来说,只有当患者体温超过38.5℃,且高烧不退,或者严重脱水导致体液电解质紊乱时,才有必要进行输液治疗。
本报记者 王 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