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2019年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三大目标之一,焦作该如何发力?
3月11日召开的2019年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会议给出答案:推动文旅融合,今年我市将办好十件实事。
实事一:抓好“一赛一节”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将本着“精彩、创新、惠民、节俭”的原则,瞄准“突出地方特色,打造顶级节会,叫响焦作品牌”的目标,与主创团队合力打造一台高水平的“一赛一节”开幕式。
实事二:抓好“四城联创”
扎实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首先,县级突破,修武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验收,博爱县申请验收,其他县(市)区申报并进入创建单位名录。其次,统筹大事,发布实施《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导督促县(市)区做好规划统筹;推动出台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推动发展改革、财政、金融、城建、交通、人社等部门出台全域旅游专项政策文件;搞好全市旅游环境整治、服务提升、交通网络建设、品牌营销等,提升焦作的城市形象和对外影响力;加强旅游项目工作,建立全域旅游“引爆点”项目观摩制度,建立每季度一观摩、一排名、一通报的“三个一”推进机制,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序。
主动对接、积极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相关工作,确保各迎检点位全面达标、创优争先。
实事三:抓好百姓文化超市
运用“互联网+文化”“文旅融合”理念,推动我市“百姓文化超市”上档升级,稳步推进“百姓文化云”和共享工程等数字资源整合工作,建设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云平台,使其成为跨区域服务的综合性平台。
实事四:抓好太极拳申遗
完善太极拳项目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本,确保今年由文化和旅游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申报。
实事五:抓好公共文化场馆提升
积极编制项目、争取资金,实施“百年焦作展览馆”展览提升工程,展示百年焦作历程,讲好焦作故事;加快运作市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努力打造焦作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按照融合理念对市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进行改造提升,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文化资源旅游访问示范点;抓好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文化遗产展示、文艺作品数字展播平台等建设,挖掘加工本地特色文化资源,逐步形成具有焦作特色的文化信息数字资源库。
实事六:抓好市非遗保护传承中心项目
积极谋划、编制和运作“焦作市非遗保护传承中心项目”,形成集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展演剧场和排练厅、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传习用房和技艺展示厅、传统民俗活动类非遗室内展示空间和库房于一身的非遗保护传承综合体,进而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点,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旅融合平台。
实事七:抓好非遗展示展演
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做好非遗宣传推介工作;积极组织优秀非遗项目参加影响较大的全国性展演展示活动;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合理适度利用,促进非遗资源和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继续做好馆藏文物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行展览、交流与合作,扩大焦作知名度和影响力。
实事八:抓好群众文化活动资源整合利用
积极开展“春满中原”“百城万场”“第三届戏剧节”“我们的节日”“红色文艺轻骑兵服务基层公益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和“舞台艺术送基层”“周末大舞台”“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万场大戏免费看”等惠民活动,在搞好文化惠民服务的同时,营造社区和乡村文化氛围,促进社区和乡村旅游发展。
实事九:抓好艺术精品创作
继续开展优秀剧本征集活动,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要时间节点和中心工作,以现实题材为重点,推出一批精品力作,组织参加河南省第九届青年戏剧演员大赛;组织申报河南省扶持艺术发展专项资金、河南省扶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专项资金、国家艺术基金等。通过艺术创作精品,提升焦作城市和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实事十:抓好全民阅读活动
抓好阅读推广工作,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使焦作成为具有浓厚读书氛围、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提升焦作旅游的知名度、影响力和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