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脱贫攻坚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修武县:脱贫攻坚尽锐出战
扶贫动态
扶贫长镜头
扶贫长镜头
扶贫长镜头
仝建光:“迷”上当微商的第一书记
从羞于说出口到自豪把“她”赞
致富路上老当益壮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9 年3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旬老人郭相让:
致富路上老当益壮
本报记者 赵改玲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修武县西村乡平顶爻村驻村第一书记许昕说起该村86岁老人郭相让,不禁竖起大拇指:“老人特别不服输,不靠低保,不是躺在政策上等人救助,而是靠自己的劳动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3月14日,春光明媚,郭相让老人6时就从家里出发,走2公里山路,到自家地里干活。他带了点饮料、馒头,中午不回家,一直干到16时左右才收工。“庄稼人就觉得干活痛快。”郭相让老人告诉记者。

  郭相让老人的时间表很紧。他说,这几天的任务主要是整地,清明节前10天,要育西红柿苗。5月1日前后,要将育好的苗架在地上。5月25日前后,等苗长壮了,开始往地里栽苗。7月28日左右,西红柿就该成熟了,可以卖了。“到时候你可来啊,尝尝俺的高山西红柿。”老人热情邀请记者。

  郭相让的老伴几年前去世了,他和小儿子一起生活。在他眼里,没有啥退休不退休的,只要身体允许,他就喜欢去地里干活,长年下地干活,让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吃过他种的西红柿的人,都觉得口感好。家住焦作市区的张女士说,郭相让种的西红柿又面又甜,掰开还是沙瓤。“高山西红柿,日照时间长,又不施化肥,绝对绿色、无污染。”许昕说。

  酒香也怕巷子深。过去,郭相让老人种的西红柿是“产在大山人不识”,产量很高,却苦于没有销路,只能贱卖,有的甚至扔了。那时候,种西红柿没有改变家里的贫困面貌,2万元的欠账久久不能还,他家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2017年11月份,许昕到平顶爻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后,一方面对这里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帮他们找销路。郭相让老人说,正是因为后来不愁销路,他们才放心大胆地种起了西红柿。

  去年,郭相让老人在自家的1.2亩土地上种了两个品种的西红柿,收获了1万公斤高山西红柿。因为有许昕的宣传,焦作市区几个小区的居民都加入了购买高山西红柿的大军。“在城里就能吃到山里的西红柿,真是方便。”家住警苑小区的一位居民说。到平顶爻村旅游的游客也喜欢这种口感的西红柿,郭相让老人一家一年就赚了3万多元。

  此外,郭相让老人去年还拿到了700多元的扶贫项目补贴。他每月还有113元的养老金、50元的高龄补贴、180元的低保金。虽然这些钱不算太多,但老人很知足,过去所欠的账也还完了。

  村里和郭相让年龄差不多的老人,基本上不再劳动,靠政府补助或子女赡养。郭相让老人的身体不算太好,但特别爱干活。许昕说,年轻人走山路,都不一定有郭相让老人走得快。村里人说起郭相让老人,都说他几乎天天泡在地里,很让人敬佩。

  人老心不老!靠着红彤彤的西红柿,郭相让老人一家的日子如今过得红红火火,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