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日春雷十日寒”的原因是什么?
春雷多因冷空气南下迅速抬升暖空气形成雷雨云而出现雷电。就是说春雷往往反映了强冷空气南下,所以天气要冷几天,有时还会出现低温阴雨天气。
2.为什么总说“春捂秋冻”?
“春捂秋冻”实际上也是一条气候谚语。春季人们不要过早减少衣服,因为春季天气变化剧烈,常是“乍暖还寒”,穿少了容易着凉。而秋季虽已转凉,有时还有“秋老虎”,不要穿得过多,穿得太多仍有中暑的可能,要注意增减衣服,以适应初秋的气候;如果穿得过多,则皮肤总在夏季的开放状态,一有强冷空气活动就可能致病。
3.冬水灌得好,明年籽粒饱
冬水灌得好,利于比较好地形成封闭的冻土层,不仅利于冬季防风抽和减弱蒸发,而且利于冬季土壤水分调整期在冻土层及以下增蓄大量水分,利于春季抗旱和作物用水;所以冬灌对于整个年景都是很重要的。
4.云雨为何多西来
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雨(雪)的天气过程,一般是从偏西方向向东移动。人们根据这种现象总结出测天气的谚语。如“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东虹日头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都说明天气系统偏西而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和大气环流有关,所谓大气环流就是地球上的大气总的流动情况。由于太阳终年直射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部分的辐射热量都集中在赤道附近,于是被加热的空气就形成了强烈的上升运动。而在北极,由于整个冬季处于“永夜”之中,夏季虽有“永昼”,阳光终日照射,但直射角很小,所以夏季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仍很微弱。因此,极地就像“冷却器”,流经那里的空气温度就降了下来,这样就出现了北极一带冷,赤道一带热的情况。在近地面层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低则气压高。但在高空却与此相反。在极地地区,由于大量冷空气不断下沉,高空空气就少,气压变低;相反,由于赤道地带的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使高层的空气压力变大。这样在高空就形成了北极一带是一个冷低压区,而赤道一带却是一个暖高压区,使这两个地带的气压差很大。于是空气就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高层大气也是如此。所以,空气应当由赤道上空的高压区流向极地上空的低压区。如果这样,那么我们北半球上空就应当是南风了。但是,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空气在向极地流动过程中,发生向右偏转的现象(北半球)。所以,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高空风就转向自西向东了,称为西风带。又由于一般天气系统往往是随着气流方向移动的,所以致使天气系统,往往是偏西而来。自然降雨等天气过程也就大多是从偏西方向移来。实际上,大气环流情况要远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