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秋 本报通讯员 白小丽
核心提示
四十年春华秋实,四十年城乡巨变。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开放带动战略,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对外经济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市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先后获得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第二批试点市等荣誉称号,目前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放区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出口基地3个,在我市投资的国内外500强及央企达27家。
从艰难发展到不断壮大的对外贸易
时光追溯到1978年,我市外贸收购总额仅有342.7万元。到了1988年,我市的外贸收购总额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达1.28亿元。随着1993年我市首次开始自营进出口业务后,当年就实现出口2350万美元。
1992年之前,是由河南省给所辖市下达收购计划,地市外贸公司给河南省相关外贸公司组织货源,省外贸公司给地市公司一定的经管费。1992年7月,河南轮胎厂成为我市首家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1993年,我市对外贸易公司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这是我市首家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外贸企业。
自2000年以来,焦作外贸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当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24亿美元,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到了200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9.10亿美元,居全省第二位。201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48.64亿元,居全省第二位;拥有超1000万美元出口企业17家、超1亿美元出口企业3家,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达370家。我市还培育了风神轮胎、隆丰皮草、中原内配、龙蟒佰利联、江河纸业、健康元、多氟多、吉凯恩等一批在国际市场上质量过得硬、叫得响的出口名牌企业。2018年,我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61.47亿元,同比增长8.63%。焦作对外贸易已经形成外商投资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相结合的多元化、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外贸”格局。
从摸索前进到颇具规模的外商投资
早在1984年,我市开始引进外资。1985年7月,我市第一家合资企业华豫企业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总投资103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60万美元。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我市共成立5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总投资746万美元,其中外资为404万美元。
1985~1990年,全市共批准设立外资企业12家,实际利用外资512万美元。这一时期,项目规模小、外资投入少,成活率低。
1991~1995年期间,我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85家,利用外资7118万美元。
1996~2000年期间,全市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5家,实际利用外资20922万美元,是焦作当期固定资产的6.5%,外资企业出口创汇12375万美元。这一阶段,我市利用外资项目规模明显增大,外资比例高,实际利用率高,为以后的利用外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001~2005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31564美元。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4家,合同利用外资47.6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63.2亿美元,共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73家;吸引了艾依斯、韩国电力公社、英国GKN公司、华润电力、蒙牛乳业、深圳健康元等一批国际和国内知名企业先后投资焦作。2017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0.6亿元,纳税总额达6.27亿元,完成进出口额6.6亿美元,从业人数达1.9万人,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市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之一。
从零开始到对外经济合作逐渐壮大
焦作的外派劳务出国务工是从1959年开始的。那时,我市组建了第一支“中华援工队”派往蒙古。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专家技术人员和普通公民大批量出国务工。尤其是1981年至1986年期间,我市派遣5个劳务技术合作组共215人到伊拉克进行劳务合作,共为国家创汇160多万美元。据统计,1981~2017年,我市外派劳务累计26406人次,对外承包及对外劳务新签合同额25943.2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6640.9万美元,外派劳务目的地主要有日本、新加坡、韩国、安哥拉、阿尔及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焦作的对外投资是从1996年开始的。当年,焦作华侨经贸服务中心投资10.2万美元在吉尔吉斯斯坦设立比什凯克联合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积极开拓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市场。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累计对外投资设立境外企业45家,中方投资额累计达49130.37万美元,涉及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分布在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等16个国家和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是我市企业“走出去”步伐最快、最稳健的一年。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孟州市联冠塑胶有限公司、焦作市科瑞森重装股份有限公司、博爱县新开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美国、瑞典等地成立分公司。当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居全省第六位;合同利用外资10亿美元,居全省第二位。对外劳务输出1459人,同比增长62.4%;新签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9744.5万美元,同比增长1391%;对外劳务完成营业额7551.6万美元,同比增长1077%。
从单一产品线走向多元化全球营销
改革开放以来,富有商业意识的焦作很快就成为我省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之一,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质的飞跃——由出口土特畜产品为主向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
1979年,我市主要发展化学、医药、纺织、工艺类商品出口。到了1980年,我市在巩固扩大棉布、陶瓷、药纱布、耐火砖等新产品出口的基础上,推出了服装、棉纱、氧氯化锆、乙炔炭黑、氯化烯土等产品,当年外贸收购额一跃突破1000万元大关。到了1986年这个重要节点,我市出口商品品种不断增多,由1979年的20余种发展到11大类130余种,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收购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商品有40余种,陶瓷出口占全省总量的70%,出口服装年加工能力为130万件,居全省第二位;化工、医药、纺织等产品在全省出口贸易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我市出口商品结构又在进一步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明显上升。2017年,全市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实现进出口73.95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9.8%。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我市在继续发展一般商品贸易的同时,大力拓展加工贸易,形成了以轮胎、羊剪绒制品、纸制品、化学品等为代表的加工贸易出口商品。2017年,我市加工贸易实现进出口额59.98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0.4%。
进入新时期,“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焦作的扩大开放开辟了新境界,为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我市把市场多元化战略作为外贸发展的一项长期重要战略,出口商品流向从最初的我国港澳地区和日本,扩大到全球五大洲173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我市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境外投资涉及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和北美等地区。
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进者的身姿;创业版图上,始终清晰的是改革者的步履。
如今的焦作,正在大踏步地走向国内开放发展的最前沿。你看,在新时代的天空下,开放的焦作走得那么自信、走得那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