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 响
春风又绿江南岸,轻舟已过万重山。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在她最美丽的季节,又一次迎来了千里之外的焦作客人。
三年前,刚刚召开市十一次党代会的焦作,刚刚确立建设“四个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奋斗目标的焦作,最高决策层精英尽出,赴扬州举办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研修班,拉开了大学习大提升的序幕。
三年来,奋发图强的焦作人,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和转型升级、环保倒逼、政治生态重塑的巨大压力,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主动适应新时代新任务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放眼全国找坐标、放眼全省找位次,对标先进找差距、加压奋进促发展,一直把解放思想作为提振精神状态、打开工作局面的“总开关”,一直奋力前行在比学赶超的路上。
“近学许昌、远学扬州”,找准了发展坐标系;“学深杭,促创新”,营造了创新大氛围;“学成都佛山 促转型发展”,确立了发展主路径。三项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又紧扣焦作发展主题,形成了三年来焦作发展从找坐标、定方略到寻路径的完整闭环。
三年来,焦作之路走得坚定清醒、坚实出彩。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的发展思路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从建设“四个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到把我市建设成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从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焦作篇章,到努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从“四城四区”总体定位和战略布局,到致力打造“精致城市、品质焦作”,蓝图绘制越来越精美,奋进脚步越来越铿锵。
前行之路,始终辉映着思想之光。演播大厅的唇枪舌剑,记录下辩论大赛展现的精彩对撞;龙源湖畔的群情激昂,见证着歌咏比赛凝聚的磅礴力量。忙转发,不能错过一个个激人奋进的主题演讲;多收藏,好好体会一篇篇发人深思的锦绣文章。“发展为上、项目为王、企业家为大”“精于运作、强于执行”“将核心产品做到极致”“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敢为天下先”“永远快人一步”……勤劳智慧的焦作人,奋进新时代,心里更敞亮。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三年来,全市上下负重奋进、全力拼搏,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用4个月完成了搁置8年之久的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用40天完成了北山治理,依靠的是一股拼劲,检验的是干部作风。697名驻村第一书记、1411名工作队员到基层一线帮助工作,30名优秀年轻干部被选派到艰苦一线锻炼,成为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四城联创”以及“污染围城”整治的生力军。
三年来,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牢固。看工业,“大个头”企业更加突出,我市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已达2家、50亿元至100亿元企业已达12家。看农业,集群效应更加凸显,打造了九大类1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看旅游,“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品牌名号更加响亮,旅游综合收入稳居全省前列。
三年来,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从66家激增至110家,增长66.7%;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67家增至88家,增长31%。在全省首家设立改革创新奖,首家创建由政府主导的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全市上市企业和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数量分别居全省第三、第四、第三位。
三年来,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我市在城乡环境上,坚持中心城区、县城、特色乡镇和美丽乡村“四级联动”,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市城镇化率居全省第四位。强力实施十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南水北调和大沙河城区段绿化建设让市民尽享“绿色福利”。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顺利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四好农村路”和绿色廊道创建工作全省领先,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回望我市三年大学习大提升之路,我们为自己自豪。道路还在延伸,奇迹正待创造,未来更值得期待。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