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充满希望。
面对持续严重的大旱,市引沁灌区管理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的嘱托,在百里灌区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抗旱保麦夺丰收的高潮。
引沁灌区北依太行,南临黄河,西跨王屋山脉,是沁河自晋入豫第一座大型岭区水利灌溉工程,属全国大型灌区之一。去年11月以来,该灌区有效降水21毫米,只有往年同期降水量的五分之一,持续严峻的旱情对灌区粮食安全特别是孟州岭区小麦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早在去年12月,该局未雨绸缪,在搞好冬灌的同时,采取库池联调措施,引沁河水为灌区下游水库、池塘蓄水,共蓄水280万多立方米,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旱情备足了水源。
今年年初以来,特别是春节过后,因没有降水,孟州岭区麦田旱象日趋严重,小麦在拔节期如不能及时浇上“保命水”,产量会大幅减少,甚至可能绝收。面对严峻的现实,该局把抗旱保麦夺丰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灌区责任重大,我局专门召开了抗旱保麦动员大会,精心安排部署抗旱工作,确保打赢这场硬仗。”市引沁局局长祝远峰说。因沁河上游降水偏少,来水量日趋减少,为了用好每一滴水,灌区上下齐动员,领导挂帅上前线,从渠首到渠尾徒步查渠护水,供水人员保供水,管护人员保畅通,用水协会实行百米责任制,防止跑冒滴漏,保证一渠清水送孟州。
为满足上下游浇麦需求,该局实施“一科学两精准”供水管理,科学调度,精准计量,精准配水,同时采取错时浇地方法,上游浇白天,下游浇夜晚,对边远跑冒滴漏严重的地块停止配水,确保用水效益最大化。
为了解决浇麦“最后一公里”难题,该局充分发挥“乡镇政府主导、村级组织参与,灌区单位补贴”的农民用水协会组织作用,确保管好、用好有效来水。十二干渠农民用水协会会长刘四鹏说:“春节过后,协会会员齐上阵,组织农民抗旱浇麦,经常一干就是一个晚上,目前已经浇麦2万多亩,全部浇了一遍。”
记者在孟州市赵和镇青龙沟村看到,浇过水后的麦田株壮苗旺,长势喜人。该镇水利站站长卢斌说:“这次浇水对岭区麦田太重要了,浇过一边的每亩能打千斤粮,如果浇不上就只能靠天收了。”
市引沁局党委书记赵立伟说:“自去年12月17日打响抗旱浇麦战役以来,灌区共引水3800万立方米,目前已经浇麦20多万亩。只要一天不下雨,抗旱就一天不停步,确保灌区今年小麦丰产丰收。”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