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数字化城管是精细化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去年,我市投入1000余万元对数字化城管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的系统平台涵盖国家标准九大核心子系统。那么,数字化城管如何运行?3月22日,记者到市城管局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进行了采访。
“采集上报—核实立案—分类派遣—处置反馈—现场复核—结案—综合评价。”就数字化城管的运行流程,市城管局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这样概括。
据介绍,为实现案件的高效处置,就数字化城管的运行,市城管局按照国家标准,制定了一套规范的案件采集、立案、派遣、处置、评价流程。简单地说就是,信息采集员在路段巡查发现各类城市管理问题,现场采集后通过“城管通”上报到数字化城管系统;监督指挥中心人员接到报告后进行审核,对符合立案标准的进行立案,并第一时间分类派遣到相关单位进行处置,这些相关单位包括市直部门、各城区城管部门、公共服务单位、街道、社区;相关单位处置完毕后,反馈至监督指挥中心;监督指挥中心将案件再次派遣至信息采集员,由信息采集员现场对处置情况进行核实,对符合结案标准的,给予结案处理。
这样,整个案件发现、接收、处置流程就结束了。那么,如何保证案件得到高质量处置呢?市城管局根据国家标准,建立了一个考核评价系统,所有案件处置结案后都要进入这个系统接受评价。“我们对信息采集员、监督指挥中心操作人员、案件处置单位进行考核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案件得到高质高效办理。
在市城管局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以涉及市容秩序、违法广告、市政设施的案件为例,向记者演示了数字化城管的接收、派遣和处置流程。
解放区某路段出现流动经营现象,在该路段巡查的信息采集员发现后用“城管通”上报信息,监督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接到报告后进行核实立案,根据案件所在区域和类型进行派遣,责任单位接到派遣的案件后按照任务时限安排人员进行现场处置,一线人员处置完成后反馈至二级平台,二级平台初审后再反馈至监督指挥中心,监督指挥中心接到信息反馈后,派遣信息采集员进行现场复核,复核达标结案后则进入综合评价系统,依据考核标准进行打分,并根据得分情况对责任单位进行排名,如复核后不达标则进行二次派遣,直至该案件达标结案。
“通过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管理权责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摆脱过去粗放式、突击式、运动式的传统管理手段,形成精细化、规范化、长效化城市管理机制,营造整洁、有序、宜居、和谐的城市环境。”该中心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