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春回大地,百花争艳的季节,人们迫不及待地脱下棉衣,带着孩子走出家门投入春天的怀抱。殊不知,春天带给孩子的不只是美景,还有许多看不到、摸不见的细菌和病毒。在这个季节,家长稍不注意,孩子就可能会被传染麻疹、水痘、腮腺炎、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为此,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吴新春提醒,广大家长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孩子感染传染病。
春季,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
3月份以来,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接诊的患儿比2月份明显增多,其中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居多。吴新春说,春季是上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特别是现在天气的乍暖还寒,最容易出现季节性流感,儿童容易被传染。
吴新春介绍,由于春季昼夜温差大,幼儿的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抵抗力差,稍不注意就会因受凉或其他原因被传染疾病。
目前,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是常见的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传染性较强,尤其是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更容易传播。孩子在病情痊愈后会增加一定的免疫力,但这种免疫力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那么,该如何预防流感呢?吴新春说,家长不要带孩子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室内儿童游乐场、商场、电影院等空气不流通的密闭空间;不要急于给孩子穿单衣,要适当保暖;让孩子养成出门戴口罩、回家先洗手的好习惯。如果出现感冒症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
此外,春季高发的传染病还有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等。近几年,随着公共卫生的普及和相关疫苗的接种,麻疹等传染病的发病率较低。但是,接种疫苗前的婴幼儿、未接种的成人仍是易感染人群。3~4月份是麻疹的高发期,未接种疫苗的婴幼儿尤其要注意预防。
提前介入,预防手足口病
“许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天气还冷,孩子不会传染手足口病。其实,从2月份开始,就有患儿感染此病。因此,家长要提前预防,干预此类病毒的传播。”吴新春说,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幼儿,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每年3月份起,病例数逐渐增加,4月至7月份是手足口病流行的高峰期。从近几年的流行趋势来看,全国手足口病呈现隔年高发的特点。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发病的儿童明显高于2月份,手足口病正逐渐进入流行期。
手足口病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可持续4~5日,患儿的手掌、脚掌和臀部会出现无痛的疱疹,口腔内会有溃疡,导致吞咽困难、食欲减退,多在一周内痊愈。少数患儿(尤其是小于3岁的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在发病1~5天会出现脑膜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并发症,病情严重的会导致患儿死亡。
“手足口病虽然发病急、症状重,但这种疾病是可防可控的。”吴新春说,“目前,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是一种可靠、有效的预防手段。同时,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并反复告诉孩子,小手没有洗干净前不能揉眼睛、抠鼻子和抓东西吃。”
此外,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卫生习惯,在处理完幼儿的尿片或其他污秽物后也应该彻底洗手;孩子的餐具和玩具在使用前后都要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流密集、空气质量差的场所。
吴新春提醒家长,预防各类传染病,增强孩子的体质也很关键。家长可陪孩子进行体育锻炼,让孩子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吴新春还建议家长,可用空气消毒机或喷雾消毒液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将传染病发病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