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阎河)昨日,记者从市人民医院获悉,该院心胸外科日前成功完成一例胸主动脉瘤覆膜支架体外开槽手术。这一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该院心胸外科的介入技术水平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据悉,这位患者今年69岁,前段时间在体检时发现腹主动脉瘤样扩张。随后,患者在进行全身主动脉CTA检查时又发现胸主动脉瘤。这位患者在其他医院就诊时,医生建议其放置带分支的大动脉支架。但是,这种手术仅支架费用就需要10万元以上,超出了患者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后,患者和家属到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就诊。
据该院专家介绍,如果把人体主动脉比成水管的话,主动脉瘤就像有一小段水管壁发生病变后,由于水的压力将病变位置压出的一个包。主动脉瘤可以发生在人体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以肢体主干动脉、主动脉和颈动脉较为常见。根据动脉瘤出现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周围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脏动脉瘤等。主动脉瘤被称为人体的“不定时炸弹”,一旦发生瘤体破裂,人体会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导致患者猝死。
该科主任董晓龙和副主任陈新涛在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后一致认为,患者的胸主动脉瘤为偏心行扩张,破裂风险较大,位置恰巧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对侧,而主动脉弓前壁也有扩张,如果放置带分支的支架,可能会有残余缺漏,达不到瘤体的满意覆盖,便建议患者进行覆膜支架原位开窗或覆膜支架体外开槽手术,以确保治疗效果。不过,这两项手术难度均较大,其中的覆膜支架体外开槽手术在治疗费用上相对节省,且针对患者腹主动脉瘤样扩张,可同期进行手术治疗。
最终,经过患者家属的反复考量,选择了覆膜支架体外开槽手术,暂不处理腹主动脉瘤。
据了解,覆膜支架体外开槽手术是一项微创介入手术,医生需要通过患者的血管,将覆膜支架送到患者主动脉瘤的部位,然后将支架撑开,从而达到固定住血管壁的效果,使瘤体不能发生破裂。只是这次手术,患者的血管病变位置正处在一个“岔路口”,需要医生将主动脉覆膜支架自鞘管取出,在特定的位置进行开槽,再将支架重新回置入鞘管内,之后将支架置入患者体内。整个过程,需要医生精准选择、定位,并准确将开槽位置与病变位置完全对接,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手术开始后,在该院麻醉科、介入科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心胸外科医生为患者成功实施了胸主动脉瘤覆膜支架体外开槽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据悉,覆膜支架原位开窗、覆膜支架体外开槽两项技术,均是该院心胸外科着力发展的新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让很多必须进行开胸手术的患者可以接受微创介入治疗,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另外,该院专家提醒,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等疾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医生必须拥有丰富的心脏及大血管手术经验以及成熟的体外循环技术,才能为患者的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