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3月21日至27日,我市“学徐州扬州、促转型发展”专题研修班到扬州、徐州进行学习考察,其间,扬州市科技局副局长赵浩岭给研修班全体学员主讲了《探索建设充满活力的新兴科创名城——扬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课程,让大家深受启发、获益匪浅。课后,本报随行记者专访了赵浩岭,现将相关情况整理刊发,以期对我市的科技创新起到借鉴作用。
惊人数据展示创新魄力
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2.27%增至2018年的2.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640家增至2018年的1004家,增幅达56.9%;小微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5年的4469万元增至2018年的5.018亿元,增幅达1022.89%;小微企业授权专利数从2015年的11578件增至2018年的23351件,增幅达101.68%。
近3年共向2638家企业发放创新券1.68亿元,为1000余家小微企业兑现创新券7100万元。近3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和市本级科技专项资金年均增长率分别达24.2%、35.4%,2018年市本级科技专项资金首次突破3亿元。
近年来,扬州像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国家高新区、国家农科园创建工作先后实现零的突破,全市形成涵盖1个国家高新区、1个国家农科园、2个省级高新区、10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15个省级科技产业园在内的科创园区格局。
对标对比理性思考定标
在外人看来,扬州市这几年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扬州人并不沾沾自喜,守着成绩停滞不前。他们将自己放眼于全国、全省来审视自己。
赵浩岭说,纵观全国,上海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深圳市在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之城,济南提出打造科创名城,焦作提出科技创新引领焦作转型发展。纵观江苏,许多兄弟城市都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能,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战略,如南京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围绕《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启动实施“十大工程”,配套推出45个细则文件,不断完善“1+45”政策体系;无锡提出打造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高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全面落实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政策措施,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汇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苏州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名城和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出台《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创新创业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等。
再看扬州,先后获批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市,入选江苏唯一的国家小微企业“两创”基地城市示范。当前,扬州已经形成了涵盖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食品产业为代表的基本产业,以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现代产业体系。
“但是,扬州的产业创新能力仍显不足。”赵浩岭说,扬州的产业整体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传统产业普遍缺乏自主可控的技术支撑,新兴产业中也缺乏像苏州纳米制造、南通海工装备、常州石墨烯、泰州生物医药等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前瞻性高技术产业。
不满足的扬州人在对标、在思考、在谋划。2018年8月31日,扬州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兴科创名城建设的工作意见》,明确提出了扬州建设新兴科创名城建设的基本目标:到2020年,扬州科创名城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发展路径基本成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6%,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48%、4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件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累计建成科技综合体1000万平方米,建成众创空间100家。建成2个国家级标准重点实验室、10个省部级标准重点实验室、10个国际一流的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
多措并举建设新兴科创名城
“目标已定,关键在于制定有效的推进措施,为建设新兴科创名城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赵浩岭说。
建设新兴科创名城,需要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为此,扬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强化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产业“调高调优”,提出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包括打造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3个千亿级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端纺织和服装2个五百亿级集群,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食品3个百亿级集群。
建好用好科创载体平台,打造科创名城的“四梁八柱”。在全市布局建设集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人才公寓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产业综合体,打造“竖起来”的科技园,重点发展以办公室为载体的软件和互联网产业、以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研发产业、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简称“三室经济”),致力于打造人才高地、创新高地。
“我们在提升高新园区规模和水平、做强创新发展核心区的同时,加快建设以科技产业综合体为中心的城市创新组团,打造创新创业的示范区。”赵浩岭说,2019年力争建成就业超1000人或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或年税收收入超1亿元的科技产业综合体40个,促进“新产业、新人才、新城市”融合发展。全力推进高水平实验室建设,抓牢科技创新的“命根子”。培育一批,全力抓好实验室培育提升,力争到2020年,建成省部级以上标准学科类重点实验室3个。引进一批,聚力开展实验室招引,重点建设MEMS(微机电)、机器人、江豚保护、生猪产业等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力争到2020年,招引建设省部级标准重点实验室5个。共建一批,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企业实验室,力争到2020年,与企业共建省部级标准企业类重点实验室5个。出台《关于加快实验室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市财政每年安排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不少于5亿元,主要支持实验室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实验室提档升级、成果就地转化。
突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梯队。拟出台《扬州市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0)》,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700家。同时,扬州着力引进协同创新研究院,将协同创新研究院作为打造新兴科创名城的“1号工程”,将航空产业作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开放式创新的主领域、建设新兴科创名城的主方向,加快推进协同创新研究院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航空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