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杨正福(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主讲人档案
杨正福,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担任扬州市城市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扬州市数字化城管监督办公室主任、扬州市城乡建设局局长,长期从事城市管理和建设工作。同时,他还兼任中国名城杂志社社长、世界名城研究院院长,在古城保护与利用领域有较深的造诣。
主要 观点
和谐美丽宜居城市的要义在于以人为核心
多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注重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在工作中坚持立足民生促和谐,连续18年出台聚焦民生“1号文件”,每年将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支出,全市城镇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以下。这些年,扬州市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逐年增加,目前达到了42平方米,65.1%的城镇居民家庭居住面积超过90平方米;扬州人均期望寿命达78.97岁,比全国平均值高3.97岁。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
近五年来,扬州把呵护生态环境作为最执着的追求和坚守,在全省率先提出生态强市发展战略,探索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该市近五年实施的1909个重大城建项目中,生态建设类项目达418个。该市在重大城建项目投入的2351.1亿元资金中,生态建设类投资高达591.7亿元。
植绿:绿色生态,宜居宜游。该市制定了城市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持续推进“绿杨城郭新扬州”行动;协调建设主干道与城市出入口的绿化景观;大力推进公园体系建设;精心打造“城园一体”的建设格局。此外,该市还制定了《扬州市公园条例》。
治水:清水润城,活水绕城。该市大力开展黑臭水体整治,用4年左右时间,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长效管理等举措,全面推进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治污:全面收集,集中处置。目前,该市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65万吨,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1.9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1610吨,居全省前列;建立了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体系,实现医疗废物100%无害化处理。
治气:联防联控,共保蓝天。2018年,扬州环境空气优良率达66.6%,同比上升4.1个百分点;市区PM2.5均值为每立方米49微克,同比下降9.3%,降幅排名全省第一。
以城市文脉提升城市气质
近年来,扬州按照“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总体方针和“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保护思路,围绕明清古城区和以古运河为核心的城河水系,不断加大保护力度,重点实施了四大特色工程,即古城风貌恢复改造工程、文化博览城建设工程、古城基础设施改造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程。同时,该市以《扬州古城保护条例》的实施为契机,以法治化、专业化手段大力推进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
建设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治愈“城市病”
海绵城市。近年来,扬州不断加大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力度,开展了“不淹不涝”“清水活水”城市建设,共完成70个积水点的整治和38个“清水活水”城市建设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下一步,该市将结合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预计到2020年,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可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
综合管廊。该市结合地铁建设、快速公路改造、城市新区开发,统筹考虑、分步实施,逐步形成“一环一横一纵四片区”管廊体系,并在江广融合区开展试点工作,启动站东路、夏桥路管廊试点工程等。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该市大力建设地下管线信息化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录入面积为520多平方公里的含江都区以内覆盖区域的地下管线数据信息、地形图修测信息、影像信息、三维可视化信息等数据。
市民的口碑就是城市的丰碑
提供放心水源。该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区域供水,460万扬州人都喝上了安全、干净、放心的长江水和运河水。
建设颐养城市。到2021年,扬州市区主城区示范性颐养社区建成率不低于社区总数的50%,全市示范性颐养社区建成率不低于城市社区总数的30%。目前,该市已建成23个颐养社区,建成了中国中医药养生(扬州)示范基地、扬州国医书院暨国医养生院;大力推进养老地产建设,实现了品质地产和管家服务的有机结合。
确保病有所医。目前,该市职工基本医保统筹基金支付限额由3万元调整为6万元,大病医疗救助基金由25万元提高至30万元。
改善居住条件。近年来,该市累计投入170亿元,全面完成了老城区、老小区、老宿舍、老宅子、老街巷、老市场、老庄台、老厂区等“八老改造”。
倡导全民健身。该市全面建成涵盖生态、体育、休闲元素,兼顾群体和个体、年长和年幼等不同类型群众需要的“10分钟健身圈”,营造了“文起来、动起来、乐起来”的全民健身浓厚氛围。
永恒的城市经典
扬州市委七届四次全会作出了“精心静心打造永恒的城市经典”的战略部署,为在更高水平推进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如今,瘦西湖景区以及以此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控制区域,已成为扬州永恒的城市经典。这样的城市经典该市还有三处:一是以三湾湿地公园为核心的周边区域;二是以万福大桥为中心的“七河八岛”区域;三是以江都水利枢纽为重点的“三河六岸”区域。
扬州人明白,打造永恒的城市经典,要聚焦主城四大区域,强化规划控制,确保“控高、控宽、控污、控违、控功能”;打造永恒的城市经典,还要聚焦主城四大区域,强化建设质量控制,努力提升设计水平、施工水平和管理水平。
(本报记者郭树勋整理)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杨帆摄)